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又对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国制造业人才正在加速流失。而“文人即第”的观点在不断深化。“制造型人才”的流失实际上是国家价值观中对于“蓝领”的歧视。“宁可念三本,不愿上大专”已经成为了社会默认的规则。现在,初中实行五五分流,让百分之五十的人上不了高中。双减政策也是在让“拼了命也要上本科,但出来还是无一技之长”“上了高中混混三年,在大学也是躺平,出来工作找不到,依然从事制造业工作的人”有一门手艺,有一技之长。“既然不是学习的命,那就去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我知道这样的观念是在挑战世俗公理,但不得不承认,国家的双减政策之后,确实有为了给“非研究性人才减负”的想法。不得不说,国家已经在行动了。
政策正式出炉,我们从中嗅到了很多信息。盈利性教育机构一律转成非营利性机构、停止现有教育机构资质审批、禁止外国资本独资进入教育行业、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在节假日周六日进行补课......这对于孩子,家长,喜忧参半。对于教育机构,是灭顶的打击。
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我们肯定可以从这个视频中浅显的发现“双减政策”困局下的第一个矛盾:执法机关与营运教师的矛盾。其实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有了关于教育行业大变动的味道,只是当时并非强制性,没有多少人在意。但现在,瞬时间,一个千亿元的产业的大厦倒塌了,将近900万人将会站在执法者的对立面,到底怎么活下去?
双减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磅炸弹这不假,但是,问题更在于双减到底要干什么。我看到有网友说要延长义务教育,实行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这个倡议每年教育界的人大代表都会提,政治协商会议上各大高中校长也有探讨过。但是,单单从时间跨度的角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双减政策需要遏制的是超前学习、过分内卷给孩子带来过大压力的问题。因此,双减的预后措施应该是妥善解决或者缩小教育的不公平化,而不是单纯将锅甩给义务教育的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