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以人为本,才是好法。互相欣赏、互相尊敬、互相帮助,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人生境界。
最近,一位学生的妈妈给我讲了她们家餐桌上争吵的事。
她家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 因为儿子在我校是高一学生。 妈妈经常去儿子的教室给他送饭送汤,有时没事也去看看,想知道儿子在学校的生活。 有时候,如果发现儿子言行不当,也会当场提醒他。 儿子却认为这样会在同学面前丢脸。
在午饭餐桌上,儿子对妈妈说:“以后你不要去我班上了! ”妈妈不高兴了。说: “我去看你是关心你,你不但不领情,还这样对我说话! ”
双方据理力争,剑拔弩张,声音上升了几十分贝。 母亲口齿伶俐,言辞犀利。 儿子不善言辞,气冲斗牛,似乎很难收场。
做大学教授的父亲从书房出来,和颜悦色地和儿子说: “儿子,什么事呀? 值得这么大动肝火吗? ”并用手抚摸着儿子的肩膀和后脑勺,儿子一直很敬重懂教育,有追求的父亲,气消了一大半。
但是,母亲并没有示弱,在儿子沉默的时候,她大逞口舌之能。 儿子受不了这样激烈的语言刺激,气得全身青筋暴起,热血上涌。
爸爸对妈妈说。 “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他的道理。 大人得理也要饶人。 ”母亲不高兴,责备了父亲。 “儿子这样冲我说话,你不但不教育他,反而来教育我?。 ”
结果不欢而散了。 父亲安抚了一下儿子,儿子流着眼泪进了书房学习去了。
听了她的话,我说:“我为你的家而高兴。 孩子有懂教育的父亲,同时你儿子很上进,即使流泪都还是去学习。 ”。 她说:“那是我的错。 ”。
我说:“孩子有错,但你的教育方式确实有问题。
其一,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责备他,是教育的大忌。
其二,即使我们大人有理,也要用适当的方法,用委婉的语言含蓄地表达。 点到为止即可,孩子就会明白我们的意图。 孩子的这些缺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他会自动改正。
中学生最讨厌不顾场合、不讲策略的说教,最需要的是理解、鼓励、呵护。 ”
同时我也提醒她,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太强势。 有话慢慢地说,有理小声说。 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 所谓的“母强子弱”便是如此。
即使是同样的教育内容,一些家长去教,让孩子反感、激烈对抗,懂教育的家长去教,会让孩子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孩子懂得了事理,还增进了亲子感情。 如果具体的教育方式是术,那么渗透其中的以人为本、人人平等、人文情怀等理念就是道。 道比术重要,道是价值观,是大方向,是统领全局的。 如果大方向错了,术再好,也是南辕北辙,不仅无济于事,而且危害无穷。
因此,家长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尽量考虑孩子的感受,注意措辞,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平等讨论,切不可居高临下,以真理的主人自居。
因此,有人提出三项建议:
尊重理解,精心护理
维护人的生命和精神尊严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康德说“人是目的”这个光辉论断,应该张贴在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桌子上,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能漠视每个人至高无上的价值和尊严,不能以损害他人身心健康为代价来开展工作,否则,再好的工作业绩也是可耻的。
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尊敬。 更何况,阅历不足的中小学生心理脆弱,更需要尊重和呵护。
因此,父母应该把尊重和理解孩子放在首位,说话时三思而后行,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积极激励,挖掘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深刻指出:“人性最深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因此,每个人都想得到好评,没有人讨厌听好话。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往往是担心优点多了孩子就会翘尾巴。从未想过你在人前揭孩子短处时,会让孩子变得体无完肤,一点信心也没有,那人家还怎样去克服缺点呢?
所以我说:“优点不说不得了,优点多了缺点跑。 ”。 自信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崩溃了,人的发展进步更无从谈起。
语言的创伤比刀子还厉害。 刀只伤害肉体,但语言伤心。 肉体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但心灵的伤口很难愈合。
众多的亲子冲突、师生冲突,都是忽视孩子的优点,过于关注他们的缺点造成的,从而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啊! 人们还不警醒,还要等多久!
所以,扬长远比补短更重要。 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 只是自以为是的父母。 没有完美的孩子。 只有要求苛刻的父母。
含蓄提醒,委婉帮扶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需要师长引领,要充分肯定其优点,帮助改正其缺点。 不过,要注意委婉地提出一两点改进建议,不要一次提得太多。
很多父母把孩子数落起来就没完没了。 孩子的心理再强,也受不了这种暴风雨般的密集轰炸。 最后,父母还责备孩子叛逆,真是岂有此理。
此外,措辞亲切平和,用商量的口吻说话,缺点尽量私下谈,含蓄地说,缩小了说,场合越小越好,优点是公开说,稍稍夸大点说。
一言蔽之,孩子反抗的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 以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以人为本,才是好办法。
让我们互相欣赏、互相尊敬、互相帮助,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人生境界。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父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