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和赞赏,两个最常用的育儿技巧。源自一个简单的逻辑:
孩子做了错事,惩罚可以警示他不会再犯。
孩子做得不错,赞赏可以鼓励他再接再厉。
但越来越多的妈妈发现,这个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好用。
惩罚往往无效,赞赏不被领情。
最后,只好埋怨“这孩子不好教,收拾没用,表扬也没用。”
相信我,你不孤独。因为,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很长一段时间,惩罚导致我和孩子冲突不断,赞赏竟遭到意想不到的拒绝。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不得其法。
没有正确的方法,单凭一个简单逻辑,怎么可能搞定越来越聪明的娃?
通过专题【教你学会正确的惩罚与赞赏】你将收获:
“能代替惩罚的有效方法”,面对搞破坏的孩子,你不再一筹莫展。重点是,这些方法不但有效,而且不会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
“赞赏孩子需要遵循的技巧”,正确的赞赏技巧帮你的孩子增强自信,还能避免自大。
以下是专题的第一篇(关于惩罚)——《“你再这样……我就……”还能有别的招不?》
01
像我们这种当妈的人,日常逛超市的状态,一般是这样的:
“别在过道上跑来跑去!妈妈买东西的时候,你要扶着推车,乖乖站在我身边……别动这个……”
“快把洋葱放回去,我们不买那个……别使劲压西红柿,它会被你压坏的!我现在警告你,再不扶着推车,我就要收拾你了……快,把手拿开!你又想跑?不要跑!快回来!”
“我受够你了!你知不知道,刚才差点撞到别人?我告诉你,你再这样,今晚别想吃一口我买的蛋糕,还有动画片,一秒也别想看!”
带娃逛超市一小时说的话,比我在单位一整天说的话都要多。
类似场景,数不胜数。
当娃把桔子的汁水弄在沙发上,用我的口红在厕所瓷砖上画画……
我那直窜胸口的小火苗,以及,想制止娃愚蠢行为的急迫的心,不由自主就幻化成一段接一段“我警告你、不准、你赶紧……”
你懂的,有效果才怪。
最后只好上“杀手锏”:你再不……我就要……!
用得最多的是“你再不乖,我下次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啪啪打脸也是这句话。连队友都知道,说了跟没说差不多。
反正下一次,孩奴妈又会找出无数个理由,继续带小主出门。
深深的无力感啊……
直到有一天,吼完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弱爆了。
育儿之路,总不能一直靠金嗓子喉宝支撑下去。
我开始思考:到底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代替惩罚?
想象一下:
不必威胁,只要淡定地几句话,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既不会搞得亲子关系剑拔弩张,又能让搞破坏的娃改过自新。
如果有这样的方法,你想要吗?
回答“是”的童靴,请跟我继续。
02
爱学习的我,首先采访了并肩作战的同仁,大家纷纷表示:
“如果不惩罚,孩子怎么知道他自己做错了,以后不再做呢?”
“如果不惩罚,孩子一定会逃避管教!”
……
感觉很认同啊。
就在我深以为然时,一位名叫海姆·吉诺特的博士站了出来,
大声说:“不——对!”
这位吉诺特博士可大有来头,他是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所著的书——《对待孩子的集体精神疗法》、《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至今影响着无数教育学者。
这位特别了解儿童心理的老先生是这样看待“惩罚”的:
“你们为什么会认为惩罚一个不听管教的孩子是应该的?”
“惩罚并不起作用。它让孩子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吉诺特博士观点的科学依据源自蜥蜴脑(Lizard Brains)法则。
蜥蜴是爬行动物,属于原始种群,其行为大部分时间受遗传和经验而非理性思考所控制。顾名思义,蜥蜴脑就是人脑中掌管与理性思考无关的部分,是感情用事的一部分区域。
研究发现,小朋友基本都是靠蜥蜴脑思考问题的,因为,人大脑中负责理性的前额叶区域,要到20岁左右才算彻底发育成熟。
用前额叶去看待“惩罚”,还能换位思考理解惩罚者的初衷。
如果用蜥蜴脑看“惩罚”,恐怕就是吉诺特博士说的那样,只想报复了。
我简单回忆了一下,好像真是这样。
千寻拿我的口红在厕所瓷砖上画画,正是发生在桔子水事件后。
当时为了惩罚她把桔子水弄到沙发上,我克扣了她看动画片的时间。
估计她拿我口红画画时,蜥蜴脑里想的都是,“讨厌的妈妈,哼!”
原来,认为“孩子会因惩罚而反思",只是我们的YY。
我决心听从吉诺特博士的建议,先从转变态度做起。
吉诺特博士说,“对大人来说,最难的是转变态度。学习代替惩罚的方法,先要转变态度,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来纠正,同时,也要放弃‘成年人总有正确答案’的想法。”
03
转变态度后,再学方法就容易多了。
方法来自两位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这两位在吉诺特博士的理论基础上来了个升级,结合她们的教学实际,提出了能够代替惩罚的有效方法。
这些方法我已在千寻同学身上多次实验过了,确实挺有效。
第一招 | 请孩子帮忙
让我们切换回超市场景。
千寻抓起一个西红柿玩,我很担心她压坏西红柿。
以前,我会大吼:“快放下,不准拿它!你再乱拿东西,我下次不会带你出门。”
现在,我改为:“千寻,能帮我拿两个西红柿吗?谢谢。”
好,乐颠颠递给我两西红柿。
过一会,“千寻,我们家好像有西红柿了,你能帮我放回去吗?”
欣然放回。
“你再帮我挑四个苹果吧。”
乐颠颠抓苹果去了。
……
当孩子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就从一个“麻烦制造者”变成了“提供帮助者”。
你可以举一反三地应用在其他场景里。
比如,想制止玩水的娃,你可以请求他,“能帮我接点水在杯子里吗?”
“好了,我只需要一杯,谢谢你。那么,接下来,帮我关上水龙头吧!”
看出来了吗,这个方法的精髓在于“变破坏力为生产力”,当娃的生产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就是你!
第二招 | 提供选择
依然是超市场景。(我是有多热爱超市……)
人物:一个到处乱跑的娃和一个无计可施的妈。
这时候,你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
“小强,别跑。给你个选择,你可以选好好走路,或者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吧!”
大多数“小强们”都喜欢做选择,天生的自主性嘛。
关键是,大多数“小强们”都察觉不到,你提出的选项,其实是精心筛选过的。
不过,友情提醒:本招仅适用于低龄段,约1.5-3.5岁。
到了千寻现在这个年龄,她只会扑闪着天真的大眼睛,跟你说,“妈妈,你的选项里没有我想选的,我来提一个吧!”
你会很受挫的……
第三招 |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这次我们换一个场景。
上周,千寻的小伙伴芮子来我们家玩。
她们在玩具房摆弄动力沙,我友情提醒不能把沙弄得到处都是,她俩满口答应。
结果我做好点心回来,发现地毯上全是沙。
我生气地问:“谁干的?”
两个小朋友嗅到了危险气息,立马开始互相出卖,
“不是我干的,是芮子,她先把沙弄出来。”
“不是我,是千寻洒在外面的。”
……
我忽然惊醒,难道我的目的就是确认一个“嫌疑人”,然后加以惩罚?
这不是激化家庭矛盾嘛。
不但跟娃闹掰的几率大增,还培养出了逃避责任的坏毛病……完全背离了初衷啊。
本着维护家庭和平的原则,我决心利用这个机会,让娃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承担责任上,而不是检举揭发搞小批斗。
“我对谁干的不感兴趣,也不想指责已经发生的事情,我只想知道该如何补救!现在,请你们俩和我一起做清理吧。”(请脑补一脸正气的我)
其实仔细想想,娃又不是我们的仇敌,完全没有必要把精力用在彼此对抗上。
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将来在复杂社会中还能终身受用,才是正事吧!
第四招 | 明确表达你的不满和期待
有时回想之前对娃的“惩罚”,自己都觉得很搞笑。
“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不会允许你看电视!”
说得好像吃饭和看电视有多大关系一样……
每次遭遇这种“惩罚”,娃真实的内心戏都是这样的:
妈妈对我哪里不满呢?是我没有好好吃饭吗,如果是没有好好吃饭的问题,
她为森么不直接告诉我要好好吃饭呢……
那应该是看电视的问题吧,可我今天还没有看电视啊,不过,她又说不允许我看电视……好乱,我需要静一静……
你好不容易魄力一回,还沉浸在自己管教有方的迷之自信里,完全没想到,娃已彻底被搞晕。
为啥就不能明确的告诉娃,你对他的不满和期待呢???
“你之前答应过我要好好吃饭,可你现在的样子让我很失望。”
“妈妈希望你能够专心吃饭,而不是跑来跑去。”
你看,说出真实感受,娃一下子就Get到了你的立场。
千万不要低估自己对娃的影响力,也不要小瞧了娃审时度势的眼光和能力,现在的娃比猴还精,相信我,在他们心里,爸爸妈妈的看法比看电视重要多了!
第五招 | 让娃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娃在超市里乱跑,你怎么吼都没用,最后不得不离开超市。
第二天,娃又想跟你一起逛超市,你很干脆地告诉他:不——行!
为什么?因为你昨天在超市里乱跑,我觉得带你一起不安全。
这就是“让娃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然而这招常常死在妈妈们的“心太软”上。
被拒绝后的娃,总会使出牛皮糖功夫,黏着你各种道歉加承诺。
“妈妈,对不起,我发誓我今天不会乱跑滴。”
“妈妈,你带我去嘛,再给我一次机会……”
天真的小脸蛋,渴盼的小眼神,外加甜糯糯的小嗓子。
我好几次就这么败下了阵来,心想,“算了,人家毕竟还小……”
只是这海纳百川的心常常坚持不了半小时就开始狂后悔,“小兔崽子,你给我回来,不是说好了不乱跑吗?!”
“你给我等着,下次再也不会带你出来了!”
就这样又回到“明日复明日,下次复下次”的恶性循环里。
所以,我的经验是,要用好这一招,一定得“稳住”,要做到对娃的花式迷魂汤熟视无睹,心如磐石。
一旦稳住了,你就会发现,自然后果带给娃的真实感受,会比惩罚更容易让他吸取教训。
以上招数看似用词简洁,声音分贝也不用太高。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招招用下来,比吼一声“你再不……我就要……!”费神多了。
我忽然明白了,为啥会有那么多爸妈和我之前一样,就算惩罚无效,还是忍不住一用再用。
扒拉开“无计可施”的借口,让我们迷恋的,其实是惩罚自带的速成效应。
“惩罚”看上去是在教育娃,实际上你并没有准备教育他,你只是希望娃赶紧接受胁迫,麻溜儿地停下破坏行为,乖乖听话。
它简单直接,既不需要智商,也不考验耐心,在今天这个养娃累到瘫的时代,获得爸妈们的青睐一点都不奇怪。
But,你也知道,又不想费劲又想把娃教好,完全是痴人说梦。
《人类简史》里谈过这么一个问题:地球上曾经生活过那么多的物种,为什么最后是人类脱颖而出?
书里面分析了很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么多的物种中,只有人,对养育后代的投入最多。
论简单直接,爬行动物的教育最简单直接,后代一出生基本就是靠天吃饭。
人类这种怀胎十月,一两年才会说会走的高智商生物,养育之路压根没有捷径可走。
当了妈的人,注定要活到老学到老,技能不断更新中。
有什么办法呢?现在你选择的教育方式,就是娃将来看世界看问题的方式。
今天在“惩罚”下乖乖就范的孩子,和以后那个害怕惩罚逃避问题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SO——
请用更优的方法代替无效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