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爸爸妈妈在位却“缺席” 儿童安全感咋培养

2017-11-24 07:39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小雨(化名)是广州某小学的一年级女生,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这缘于从出生起她就由奶奶照顾长大,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却犹如“缺席”。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咨询师说,“安全感”来自幼时的亲情依恋。0~6岁是孩子心灵成长最关键的时段。错过关键期,孩子成长受到影响,日后便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帮助他们调整健全——父母应提供必要的“依赖”。

案例:奶奶照顾我长大

母亲介绍,她自小便不会与人相处,时常与小伙伴发生摩擦和冲突,无法融入集体中。在小雨幼年时,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便没有太在意,直到上小学后才发现问题,用老师的话说,这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

“我的女儿她容易发脾气,一发脾气便难以平复,而且不告诉我们到底因为发生什么事而生气,我们只有靠猜测,很辛苦。晚上睡眠不好,夜里会经常翻身,睡得不深,早上总会早早醒来,开灯,然后自己玩或者找吃的……老师反映,在学校缺乏安全意识。我们很苦恼,不知道为何孩子会这样?”

咨询师胡春香表示,小雨的睡眠状况和情绪状态不佳,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都可能与其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小雨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因素可能会对小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妈妈说:“女儿从出生开始就由奶奶照顾长大,我们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是孩子的生活起居都由奶奶照顾。我跟她爸爸一早上班,晚上很晚才下班。有时甚至一天都见不到面,更加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晚上,孩子都是跟着奶奶睡觉。6岁以后,我们想让她独立睡觉,她不愿意,并且表示想跟我们一起睡,我们拒绝了,她也无奈地自己回房睡觉,但是睡得不好,每隔30分钟左右翻身一次,早醒。”

妈妈的话让胡老师意识到,小雨的这些问题表现,其心理根源可能自于父母在位性缺席,让孩子的内心产生缺失感。

分析:心理成长需要父母的“依恋”

胡老师分析说,“安全感”准确地讲就是一种依恋感。所谓依恋,是指婴儿与最亲近的照顾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纽带。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概从6个月开始,婴儿产生对母亲的依恋。这种情感连接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现在很多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将孩子交给父母以外的其他人来照顾。

即使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智慧和充满爱心,要是在此成长阶段,孩子没能与父母亲形成安全性的依恋关系,便没办法给予孩子稳定的亲情情感联结。所以,孩子经常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情感联结中寻找可以依靠的对象,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新的依恋对象。这种情况下,孩子内心难免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

如果孩子与其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可能会对孩子在这方面带来很强烈的缺失感,对他未来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这种缺失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特别黏人(依赖性强);怯懦;脾气暴躁,过于顽劣等,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缺乏安全感和安全意识……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安与不满。

小雨6岁前都由奶奶一手带大,生活起居等都是由奶奶照顾,奶奶就成了她成长经历中的依恋对象,但是这个依恋对象(奶奶)经常会向小雨传递“奶奶生气了、奶奶走了、不要你了”等负面信息,使得孩子更没安全感。小雨的情况让人心痛,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会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许多问题。像小雨这样,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是保姆照顾长大的孩子还有很多。

建言

0~6岁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

“在小孩子的心中,爸爸妈妈的位置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胡老师表示,孩子越小,对爸爸妈妈的依赖程度越高。0~6岁是孩子心灵成长最关键的时段。错过关键期,孩子成长受到影响,日后便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帮助他们调整健全。她建议:

1、注重陪伴的力量。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对他的心理成长是有帮助的。可能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的关系,忽略了这一部分。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可以每天少上一会网、少玩一会手机,挤出一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用心陪伴他,哪怕只是短暂的美好时光,孩子的内心也会非常满足的。

2、保证有比较固定的依恋对象。如果父母实在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亲自照顾孩子,最好还是挑选比较固定的照顾孩子的人,避免时常转换照顾者,这样会让孩子在频繁更换依恋对象时,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心理安全感的建立。

3、给孩子提供充满爱心的照顾。父母或孩子的主要照顾者,需要敏锐地识别孩子的心理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愉快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对孩子的心理安全感的建立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