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大女儿申请到波士顿附近一所很棒的寄宿高中。她4岁的时候就被我们带回国,一直住了10年,基本算是在国内长大。收到学校offer时,我们还住在北京,国内关于美高寄宿的信息也远远没有现在多。朋友们听到后都很惊讶,然后就是:
“你真能狠得下心来!?”
“换我就绝不会让孩子这么小就离家的!”
孩子不到14岁就要远行,一个人拉着行李到另一个国家,完全陌生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从早到晚,连续4年,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她会怎样生活和成长,当时我这个做妈妈的真是感觉复杂。
为什么一定要送寄宿学校呢?
这个问题,在北京在加州都被问了好多遍。为《菁kids》采访过几位寄宿生家长,我和他们相同的一个愿望是,想尽自己所能地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没有一味地送孩子寄宿。毕竟少小离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的,对孩子对家庭也不全是有益。如果孩子现在的学校能搬到家旁边,谁会愿意忍受分离之苦呢。
经常读到关于不同教育体系的分析和讨论。好的教育当然与体系有关,而我更关注的是人。
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老师,这一点对我来说很关键。前几年,在国内,即使付了国际学校的高昂学费,要遇到真正实行全人教育、专业课经验又丰富的外籍老师,真是很难,越往高年级越难。有的家长说是“撞大运”。当然,现在国际学校越建越多,待遇有提高,估计招聘也容易些了。
从师资上看,国外的百年名校还是有优势。
另外,就是全人教育。以前的采访中有一位家长说,“我对孩子学业上的期待并不那么重,我期待的是他能够获得全面、独立的人格发展——成为一个个性完整的人,这可能是目前我身处的环境和教育体制所不能给予他的。对于孩子在成长中受到的重视和尊重,美国学校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结果并不是我特别追求的东西,我很看重的是这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结果应该是水到渠成。”
搬回加州,小女儿进入本地公立学校之后,对比了美国不同学校类型,我对这一点有了更多体会。
全人教育是需要老师为每一个孩子付出更多时间的。大女儿的学校,学生300多人,教师90多位。一位导师带5个孩子,上课只有10来位同学。全校老师定期开会,一起讨论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这样从早到晚生活、学习在一起,老师有很多时间从各方面了解孩子。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去参加家长会,路上遇到的老师,即使没有给孩子上课,也能讲出平日里孩子的小故事。还有每学期老师写的评语,非常用心,形容的完全是女儿,可是更深入更专业,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令人感动。
全人教育也要求为孩子留出更多成长空间。比如,即使没有音乐或体育特长,因为活动多,学生人数少,孩子也有机会参加各类社团。这是连美国一些公立学校,尤其是那些竞争激烈的公立大校,也很难完全提供的。
好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孩子成绩全优。优质的寄宿高中牛娃众多,每个人都有非常擅长的方面。在原来公立学校名列前茅的孩子,在这里想要全A非常不易。这也是家长需要有心理准备的。
曾有一位妈妈说,一位美国朋友向她推荐寄宿学校,因为“他自己是从进了寄宿学校才开始知道什么叫学习的”。
这一点,我在女儿身上看到了。女儿从来不是一个全优生,在寄宿高中更难。但她很少为成绩烦恼。幸运的是,她总能遇到有办法启发她、鼓励她的老师。今年是她申请大学的关键期,来自成绩和标准考试的压力很大,连我都心情紧张。但她暑假还是坚持去附近大学里修了三门课,因为喜欢,喜欢教课的老师,喜欢课堂里的大学生们。她经常说,“我喜欢学校,我的生活在高中变得很有意思。我想一直这样上课。”这种感觉我不曾体验过。我想,这是因为孩子平时在学校很快乐吧。
当然不是一切交给学校就坐享其成了。我有很多由想像引起的焦虑。女儿寄宿这三年,每年都听说有同学离校。孩子的理念与思维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每次隔几个月回家,都是一场再教育,当然主要是对于我的。
比如如何回收,孩子不厌其烦地解释,垃圾对环境有害,要把空瓶洗干净回收,买菜拒绝包装,尽量减少垃圾。就连购物,我这一多年的“业余爱好”,赶上孩子如花的年纪好不容易回家正是大展武艺的时候,也被她坚决制止了。面对孩子越来越独立,做妈妈的有时候很失落,不免想:如果一直在身边会不会落差能小一点儿。
还是那句话,能够提供真正适合孩子的优质教育的寄宿学校,才值得与孩子过早分离。否则,就从家庭方面多努力,配合学校,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能有全人发展。
- End -
作者:竞波
北京人,留美15年之后,回国居住12年。在上海加入英文媒体《Shanghai Family》,在北京参与创办国际教育媒体《菁kids》并担任执行出版人。2016年又随全家搬回加州湾区。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