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心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行为是:将自己与其他孩子比较(47%),随便动自己的东西(37%),父母动手打自己(27.1%),在别人面前指责自己(27%)。显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要常常表扬。否则不仅会让他丧失信心,而且还会助长他的逆反心理。(9月1日广州日报)
自孩子呱呱坠地,为人父母者也就自然“上任”,要担负起养育之责。但是,做好父母却不容易,需要费尽心思和不断学习提高。不能仅仅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完事,也不能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或刺激自家孩子,更不能动辄打骂或在别人面前指责孩子。如何才能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确实令许多年轻的父母感到头疼。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虽无需资格确认,但要真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要具备相应的“资格”——拥有教育的智慧,掌握教育的艺术。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这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而言,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要求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方法意识和过程意识,而不是直接交给孩子一个现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关键是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家长是否愿意和有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笔者认为,要想在家庭教育中多“授渔”,就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做过分保护型的家长。过分保护型的家长,往往会事事替孩子“包办”。他们给孩子无限的溺爱,造成孩子“爱”的营养过剩,导致孩子的成长严重“营养不良”。这样的“授之以鱼”,易使孩子养成大事小事都靠家长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失去自我体验、自我动手乃至自我碰壁的锻炼机会,失去自我发展的个性空间,自然容易患上“成长软骨病”,缺乏甚至丧失自我独立意识和独立生存生活能力。
二是不能做过分干涉型的家长。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总是要求孩子完全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以家长的意志代替了孩子的意志。在这种教育状态下,孩子自然就缺少了思维的批判性,往往会无主张、无主见,容易人云亦云、畏缩不前,更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是不能做严厉惩罚型的家长。家长如果动不动就对孩子严厉批评和惩罚,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另一方面,在经常性、高强度的批评和惩罚下,孩子的性格会发生扭曲,往往会变得冷漠、缺乏爱心,甚至误入歧途。
最后,“授之以渔”同样需要因材施教。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否认,那些培养出“哈佛女孩”“诗词达人”的家庭,都有不少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好经验,但他们的成功经验,只可借鉴,不能照搬。如果家长用培养“哈佛女孩”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效果可能不尽人意。
每个孩子都离不开家庭教育,但没有哪两个家庭的教育是完全一样的。如果说家庭教育有什么智慧和艺术,那就是家长要多“授渔”少“授鱼”,要教育指导孩子想法子、找路子,并不是一味简单地帮助孩子“摘果子”。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