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6月30日发表题为《中国残酷的考学竞争正在摧毁掉年轻一代》的文章,文章称,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现代中国,不管是财富还是在高考中获得成功本身都不足以抚平“身份的焦虑”。在高考中得到高分,并不像一些中国家庭(更不用说国内外媒体了)所以为的那样是万能的“银弹”。全文如下:
忘掉前NBA全明星球员姚明和演艺明星范冰冰吧。中国青少年——至少在高中年龄段——真正敬畏和崇拜的人是“状元”,也就是被称为“高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的第一名。考试成绩会在6月底公布。今年和往年一样,每个省或大城市的状元往往会成为短时间内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经过多年的刻苦准备,状元们所参加的这场持续数天的考试让他们与争夺相同目标的数百万其他学生展开了竞争。击败其他所有考生意味着他们能够进入中国最优秀的两所大学——北大和清华,而接下来,北大和清华也常常因为争夺状元而出丑。今年,据《重庆晚报》报道,北大为这座南方大城市的高考状元刘楠枫安排了专车服务。成绩公布时,刘楠枫正在成都度假,但在得知自己刚刚出名后决定返回重庆。北大方面执意派专车去接刘楠枫回家,尽管这比他原定的火车要慢了4个多小时。
状元刘楠枫对《重庆晚报》记者说,在通过电话接到喜报后,他“蒙”了好几秒,然后笑了。不过,高考的竞争异常激烈。在网上盛行的一句话很形象:“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句话用的不是“超过”而是“干掉”一词,而后者含有杀死的意思。不管是措辞还是其中蕴含的情绪都不会令中国学生感到突兀。
在我曾经就读的北京二中,老师们经常提醒学生,高考多得一分就相当于战胜了挤满一个大型体育场的学生。这不是夸张:在全省或全国范围内,有时候会有数以百计考生的高考总分完全相同,这意味着高一分就能令一名考生的排名超越数百人。我的一些高中同学就因为离分数线只差一分而没能进入他们想往的大学。
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豪言壮语造成了深远影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学生们学会将高考——更不用说生活了——视为一场残酷的零和游戏。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这样一种观念:自己的上榜以及他人的落榜是一个明确的最高目标。这使得高考成为一场无声的战争,在这个无情的战场上,就连朋友和同学也是事实上的敌人。
高考之所以这么残酷,是因为中国人十分渴望向上爬,而且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上大学也许是中下层阶级提高地位和改善生活的唯一跳板。正如另一句口号所说的那样:“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虽然有钱有势家庭的孩子不会受到崇拜,但他们会被人羡慕。高考背后有着潜在的物质目标:学生们想变得像富二代和官二代一样有钱有势。唯一的差别在于他们无法从家人那里继承到这些,所以必须通过艰苦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意味着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为了避免读者以为高考热是现代中国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表现形式,有必有说明的是,一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依靠考试制度来甄别优劣。1952年建立的高考制度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科举”——从7世纪初持续至1905年的官吏选拔考试。和现在一样,科举及第的真正目的是获得财富和权势。
科举和高考都是对抗裙带关系和世袭财富的手段。相比之下,高考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公平和值得信任的方式。
在高考如此重要的情况下,有人试图作弊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公开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作弊者只是极少数人。今年高考第一天上午,《南方都市报》以一篇曝光高考替考产业链的报道令举国震惊。卧底记者所充当的“枪手”从一位父亲那里得到了替考工作。这位父亲在上海发家致富,但来自山东省东北部的一个农村家庭。在当前的户口制度下,农村居民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因此,虽然这个家庭家境不错,他们仍然觉得有必要雇人替家中独子参加高考。这篇报道反映出了暴发户即便用钱也不足以打消的焦虑。只有一所好大学以及随之而来的机遇才能加大他们获得正式城市居民身份的机会,而这一身份是获得一些富裕家庭所渴望的更高社会地位的前提。
事实上,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现代中国,不管是财富还是在高考中获得成功本身都不足以抚平“身份的焦虑”。在高考中得到高分,并不像一些中国家庭(更不用说国内外媒体了)所以为的那样是万能的“银弹”。北大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其2013年的一本书中称,近十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高校扩招只是将竞争推迟了4年。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巨大差距依然存在,而与此同时,在最需要帮助的地区,高考招生配额制令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例如,北大和清华给北京和其他省份的招生配额大致相当,然而北京市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要比许多大省份少得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北京考生的录取率。即便一名农村学生努力考上了一所中国名牌大学,他或她的家人可能也交不起学费。
不足为怪,据估计去年有5.5万中国学生参加了美国SAT考试,试图将他们的精力用在一项成功机会更大的考试上。不过,这些学生仍主要来自那些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国的家庭,或是所上的高中足够有钱,为那些收费昂贵的西方大学开设了“国际班”项目。但即便是这些幸运儿也有着同样的压力和动机。今年5月,美国当局起诉15名中国人涉嫌一宗SAT作弊骗局。他们将“枪手”派往弗吉尼亚州西部等地,替付钱的客户参加考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没有人能成为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