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年仅18岁的花季少女,用坠楼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她的决绝撞击着社会、学校、她的家人朋友和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生而赋有为人子女的责任,更应履行一个公民的义务。纵使千辛万苦,我们都无权武断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是一场 预览
年仅18岁的花季少女,用坠楼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她的决绝撞击着社会、学校、她的家人朋友和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生而赋有为人子女的责任,更应履行一个公民的义务。纵使千辛万苦,我们都无权武断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是一场奇遇、一次冒险,是阿甘手里的那盒巧克力。结局难料,却充满苦与甜的美好。一个本应感受这美好的生命,却被推向死神,花期匆匆而至。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案屡见不鲜。《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受季节、学期、学业影响,青少年轻生案例中,75%系学习压力过大所致。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自杀中占绝大多数。
如果说在当今中国教育“被排名”、“被竞争”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家长能做的便是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爱自己。首先,不断引导孩子在理性、客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下,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很多伟人穷其一生都在定义自己,在寻找自己的路上创下不朽名作,成功只是附加品。更多人因不了解自己的需求,郁郁而终。如有遗弃情结的丘吉尔,和有分离性人格障碍的卡夫卡。中国青少年漫长求学过程里,成绩的好坏评定往往要跟随他/她二十几年的光景。而用数字定义自己,成为中国式常态。过度追求学习成绩,会让孩子迷失自我,忽略了其作为学生以外的其他身份。成绩评价只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短暂、片面评价。不了解自己的人,用自己的成就定义自己。当成就成过往,失去光环,自我也随之不复存在。
放轻松,成绩不是唯一。了解自己,通常课本里是没有答案的。让青少年充分经历这个世界,多阅读,多交朋友,甚至谈一场恋爱,都有助于青少年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家长尤其不要在这个过程中,贸然给孩子“贴标签”。大学里我有一个朋友,自入校便被老师夸奖“有天赋、聪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眼中她是“天才”,因为聪明,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学好专业知识。大二是个转折点,这位朋友英语四级考试没有合格,后来发生了几件事,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当天,全班仅她一人缺考;进入日语口语大赛决赛,却临场脱逃......我一直想不通她为何这么怕输。
九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Dweck研究表明,从小被夸聪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与他人竞争的意识。而从小接受“对事不对人”夸奖的孩子,会对自己的进步更感兴趣,更易挑战自己,承受能力较强,情绪不易受到影响。曾引起热议的MIT才女郭衡自杀事件中,郭在遗书中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面对比自己优秀百倍的同学,我已经再没有能立足的东西。”也许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但吃掉我们的不是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夸孩子聪明,是在告诉孩子他/她的本人特质。当孩子做好一件事,“聪明”这种夸奖让孩子自动将结果归因于本人的天生特质,而不是他/她对这件事的理解、努力程度和坚持的决心。“我很聪明,我应该比别人厉害”这个逻辑,一定会让孩子在强手如云的世界里漏洞百出;而夸孩子说“这件事做得真好”时,孩子不仅理解到外界对他/她所做之事的赞扬,更能清楚意识到,除了他/她自己没人能定义他/她。
其次,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老师曾在班里做过这样一个测试,“你乘坐的一艘船即将沉没,船上只有供一人逃生用的皮艇,你会争取逃生机会吗?”老师再三询问,全班仍无一人争取这个机会。这种看似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实则包含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生命责任感的缺失。生命只有一次,尊重自己的生命并爱惜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那他/她还会对什么负责呢?在向孩子传输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之前,最好先教会孩子自爱。
痛定思痛,希望社会、学校、家长多方做出改进,让孩子健康成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