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海归暴增 竞争力降低 入职年薪多低于6万

2014-11-04 10:32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进入11月,又到留学申请黄金期。随着留学逐渐平民化,许多佛山家庭都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为提升孩子竞争力。然而,近日启德教育公布的《海归就业竞争力》却给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和孩子们泼了一盆冷水。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海归”增长率为29.53%,达35.35万人,仅比当年出国人数少6万人左右,今年回国留学生人数预计将超过40万;留学生回国后第一次就业的起薪绝大多数低于6万,占比约为67.2%。不少镀完金回来的海归们难以就业。

海归:回国求职优势不再

坐在记者对面, 26岁的小潘因为内分泌失调满脸痘痘。“国内天气不太好,有点水土不服,还需要重新适应。”小潘苦笑着说,他需要适应的不只是水土,还有就业压力。

2011年,小潘在联合国际学院新闻本科毕业后到一家文化公司从事视频剪接的工作。“工作愿望不是很强烈,就去留学了。”他选择了到美国南加州攻读管理学硕士。“原想选个新专业可以扩大就业面,毕竟传媒和商科跨界也不难。”但今年6月份,小潘回国开始找工作发现世道变了。开始,他只向安利、雀巢等几家名气大的大型外企投简历,然而,只接到两三份面试通知,并都失败告终。

不得以,小潘还是回到老本行,选择到一家网站做视频剪辑,目前月收入六千元左右。

记者调查了解,小潘的遭遇在佛山并非个例。如今随着海归越来越多,近些年在就业市场中也不再稀罕。更让海归们沮丧的是,海归已经不占优势了,正如小潘所说:“年龄上不占优势,许多同龄人工作三年后已经上了一个台阶,都成了项目负责人了;实战不占优势,理论知识多,空话多,没入行;心态也不行,输不起。”小潘说,不是不想从低做起,但很难。就算一个月5000元工资,十年才能收回成本。据悉,小潘为了留学至少花费了60多万元。

企业:对海归是既爱又怕

对于企业而言,海归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开拓海外市场和完善渠道革新上,特别需要有国际视野的海归人才。但是如今的用人单位对于招聘海归是“既爱又怕”。

“招聘一个普通海归比一个国内大学生风险大。特别是中小企业,担心成为海归的踏脚石。怕他们学了技术、积累了一定人脉,就迅速离开,这对公司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柏和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监刘汉祯说。

智联招聘近期调查也显示,超过七成国内企业HR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个人能力不过硬等都是用人单位拒绝“海归”的原因。

网站资深猎头陈广均介绍,如今“快餐式留学”盛行,不少“速成海归”专业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工作经验。“快餐式留学缩短学时,意味着学费投入的降低。但是这类课程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操作也更加商业化,使得文凭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也让企业宁愿选择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有实习经验且英语流利的本土大学毕业生。”

专家指点

海归入职,莫太看重首份工作起薪

从众星拱月到质疑不断,从“待价而沽”到“折价而售”,“海归”们早就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海外留学生回国之后的就业现状似乎不容乐观。

先后就职于美联证券、加拿大BMO银行广州分行个人银行服务部副总裁Shelley Wang告诉记者,数据显示,海归的起薪大多不足6万元/年,但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薪酬呈现出非常大的差距。工作一年后,海归的平均年薪增加到了8.3万元,工作3年后则能拿到13万元左右的年收入。而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后,平均年收入则高达32.7万元,其职场竞争力和上升空间远远超过没有留学背景的人。“海归的薪资一般会在入职3-5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前提是他们能沉下心来融入国内职场。一旦在国外积累的语言优势和国际化视野与国情有效融合,海归的竞争力就显露出来了。”

作为海归大军的一员,琥珀教育华南区总经理何楚刚认为,大多数海归在回国求职面临的最大挑战还在入职初期。“国外的环境相对彰显个性,与国内企业是格格不入的。” 他建议步入职场的海归们首先要放平心态,其次是要加强自己的学习适应国情和企业情况,一颗谦虚上进的心很重要。

新通教育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黄淑华也强调,海归第一份工作的起薪不是太重要。找到一个好的平台作为起点很关键,对日后职业发展的价值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