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当今社会深圳需要什么样大学制度

2014-07-24 11:19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 深圳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急需人才和智力的支持,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深圳应该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示范作用。如果现代大学模式能在深圳推行开来,对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全国的高等教育也有积极影响。

● 深圳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兴办一流大学不差钱,唯一缺的就是体制,特别是和国际一流大学比主要差在体制。能否建成一流大学,关键看能否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比如去官化,变行政主导为学术主导等。

● 好大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校董会,形成良好的高校治理结构。校董会选好了大学的高管,才能招到好老师、募到足够的款。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要找准参照系。职业市场(jobmarket)应是最重要的参照系,专业和招生规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调整。

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目标,这是深圳贯彻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也是在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无论是深圳大学章必功校长,还是新近选出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朱清时校长,都提到去官化、去行政化、实行教授治校等改革方针。深圳应如何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在争取办学自主权及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深圳的改革开放创新,本报记者采访了有着丰富国际名校经验的知名教授丁学良。丁学良是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深圳大学ias(高等研究院)的客座教授,对兴办世界一流大学有比较系统的思考。针对深圳的情况,丁学良为我们勾画出一个现代大学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

深圳建一流大学关键在制度性环节

丁学良很早就开始关注深圳高等教育改革,他认为现在深圳建设一流大学的时机已成熟。深圳是中国内地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未来还要继续往上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等方面不能再停留在制造业链条的低端,这时候提升深圳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提上了日程。

深圳应该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示范作用。作为率先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改革开放排头兵,深圳应有这样的胸怀、胆量和理想主义精神。深圳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兴办一流大学不差钱,唯一缺的就是体制,特别是和国际一流大学比主要差在体制。如果现代大学模式能在深圳推行开来,对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全国的高等教育也有积极影响。

创建一流大学,需要一些最基本的制度性的环节。丁学良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几个研究型大学中学习和工作,对它们的教学研究活动、体制细节、程序合理与否、社会大环境等方面进行过细心观察,对现代大学制度有着较为完整的看法。丁学良强调,这些制度对所有大学都适用,无论是改革深圳大学等现有大学,还是建设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大学,思路、方向是一致的。

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几个关键环节,像校董会、教师招募、招生、财源等。丁学良一一道来,他先提到好大学必须有好名字,因为校名就是品牌。内地一些学校三天两头改校名,缺乏前瞻性,无法适应中长期的需求,这样无法积累知名度。从国际经验来看,校名一方面要突出个性,另一方面不能有太多限定。有个性,就容易记住,不会搞混,像哈佛、斯坦福是用人名,芝加哥、普林斯顿是用地名,而且往往是地名越小越好。限定太多,则不利于未来发展,像麻省理工学院就因为有理工两个字,常被认为只有理工科,甚至曾因此面临被哈佛吞并的危险,而实际上麻省理工的人文社科系别也很强,经济学、政治学甚至哲学、语言都很有名。

好大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校董会,形成良好的高校治理结构。校董会选好了大学的高管,才能招到好老师、募到足够的款,这个校董会不能是橡皮图章。丁学良认为校董会的人员组成应该是三三制:一是教育界、科技界知名人士。其中应该有本校资深教授,也有校外的内行、专家。二是工商界名人,企业家、银行家、律师,他们有产业界的影响力,能推动科研成果转换,也能为大学募款。三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名人,他们热心公益,口碑好,有民意基础。

校董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选出好校长,可成立校长遴选委员会来专门做这个事。校长一定是优秀的学者专家,但不一定是顶级的,这样才有威望,而且能理解教师的需求。顶级的一般不具备管理能力,比如说爱因斯坦,很多人都认为假如当初他当上了普林斯顿的校长,不见得好。20世纪末以来,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募款,他可能不再有时间搞研究,而这对顶级学者来说是损失。校长一定要和大学有缘分、有感情,能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庭来操办,在中国高校行政体制下,很多校长离开自己有感情的学校,委派到其他学校去,这是不利的。所以,校长遴选应该还有到学校考察和演讲的环节,培养对学校的感情,也让老师学生了解校长。

教师招募是中国大学最薄弱的环节。受近亲繁殖等弊病影响,一些高校往往关上了向外招聘的大门。深圳的经济条件好,而且是移民城市,多元包容、心胸开阔,招募老师要有全国、全球眼光,至少要有10%的外国老师,不仅在外语系里,像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甚至中文系里,都应该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照一个模子和标准招老师,大学很难有创新、有活力。香港科技大学很成功,400多名老师,来自39个国家,当然如果能有93个国家就更好。老师来自五湖四海,学派上三教九流,学校的格局就会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而且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保障,比方说年薪50万元的应占到10%,80万的应占5%。

招生选拔的标准应该多元化。考试是必须的,但所占分量不能太高。应在程序合理、透明、开放的基础上,增加竞争的项目。比如看学生有没有多方面的才艺;有没有社区服务的经历,像帮助穷人老人、参与环保等,这表明了年轻人对社会有热情、有承诺,具备年轻人应有的理想主义;有没有领导和组织能力,这对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成功关系很大。

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要找准参照系。现在内地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与其说是扩招的错,不如说是盲目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的错。婚结错了可以离,本科读错了,如何弥补?有些本科生回炉读专科,浪费人生,这是一切浪费中最可怕的浪费。职业市场(jobmarket)应是最重要的参照系,专业和招生规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调整。国外高校都会定期review专业和招生规模,还请校外人士来做,决定哪些专业要加强,哪些要消减。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关键阶段,应大力发展与制造业有关的工科。德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就得益于他们的学徒制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大学的财源不能完全靠政府。在绝大多数国家里,大学财源除了来自政府,民间和校友的捐款也是大头,有些私立的还超过了50%。接受民间资本,不是搞商业化,大学仍然不以赚钱为目的。大学吸收捐款要有一套法律和道德规范,大学有独立的财政保障,就能在办学上独立自主,在设置新专业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中国有很多民间资本想投资教育,大学吸引民间资本的潜力很大,关键要大胆创新。

构建良好的高校竞争合作格局

21世纪争夺的是人才,而人才资源的培养主要靠教育。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如果我们在办学体制上能有所创新,并且和国际一流水平接轨,深圳作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一定能在本世纪前半叶建成7到8所一流大学。从国际经验来看,每100万人就应有一所大学,深圳有上千万人口,经济条件又好,人均收入高,只要有好的体制,深圳一定能办出可爱、可敬的大学。

大学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发源地,也是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的源头。大学成为各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哪一个区域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学,这个区域往往就能兴旺发达。比如英国的工业化革命,受益于牛津剑桥等近代大学;大巴黎的那一串名校,则为拿破仑的法国文治武功提供了思想、技术、艺术的支持;19世纪研究型大学的兴起,则使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更不用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高教体系,促成了世界进入所谓“美国世纪”。在后发国家也是如此,东京大学对日本,北京大学对中国都有积极作用。

深圳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急需人才和智力的支持,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能否建成一流大学,关键看能否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比如去官化,变行政主导为学术主导等。不解决官本位的问题,什么都要请示、批准,这样的话,大学是不可能有进步的,砸再多的钱也建不成一流大学。深圳有良好的创新氛围,是移民城市,城市人口以年轻人为主,又毗邻香港,跨一步就能接触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的大学要摆脱行政干扰等束缚,大胆尝试、摸索,不要怕失败。

一流大学离不开良好的竞争合作格局。各学校抢教师、抢学生,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竞争,大学的创新活力才能得到激活和释放。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和mit,中国北京的北大和清华,互相竞争和合作成为佳话。深圳的高校要学习广州、香港等一流高校好的经验,在竞争中力争上游。(编辑: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