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读书笔记“童年的消逝”

2013-12-14 07:28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童年的消逝》由美国作家波兹曼所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光看书名直觉上会认为它是一部叙事小说,但是它却是一部教育性的著作,此书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童年”的历史,阐述的“童年”的产生、发展和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

灰黄色的封面,一个眼神中饱含失望、无措的小女孩静静地凝视着我;或许还残存一丝眷念的期待。这是对童年的眷恋与期待,这是对社会科技发展给童年带来变化的无措与失望。童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将儿童与成人分离。本书便是提供了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因此,本书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第二部分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所以说,技术不应该是,也不是脱离社会的轨道独立发生作用的。

由第一部分内容可知,作者尼尔•波兹曼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童年的,他认为童年是“一种社会产物”,而非生物需要,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水平的提高而被发现的,儿童与成人世界分离的结果。在印刷术出现之前,童年时不复存在的,因为那时候社会交往主要是靠口头文化,而不是识字能力。文化秘密不复存在:“在儿童面前,成人百无禁忌:粗俗的语言,淫秽的行为和场面;儿童无所不听,无所不见。”因此,中世纪是一个没有羞耻概念的时期。作者认为“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印刷术改变了这一切。随印刷术兴起的,是书面文化的流传。识字的成人由此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但同时造成了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分离。识字能力越受重视,这种分离就越明显,越彻底。因为识字需要学习。儿童必须入学,才能吸收知识,掌握由印刷术所开启、文艺复兴所创造出来的活跃的个性意识,有逻辑、有次序以至高度抽象的思考能力。成人们开始对儿童“另眼相看”,这种分离表现在服装、语言以至独立的儿科医学上,分班、分级的教育则发展出相应的关于儿童心理与成长的科学。长期的正规教育把儿童进入社会的年龄推迟了,家长越来越担负起监护人、教育者以至神学家的角色,现代的家庭模式于是成形。虽然后来蒸蒸日上的工业资本主义拿穷人的孩子充当机器的燃料,整个社会残酷地对待这些过早进入社会的儿童,但童年观念还是在英国中上层阶级那里保存下来。从此,“童年”这个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广泛传播而产生,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童年因印刷术的问世而产生发展,而它的消逝便开始于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的电报。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改变了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其后,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的合谋,“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

它如何使童年消逝,基于三点原因:

其一,信息的获取方式变了。电子和图像革命的杰出代表——电视,是模糊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的强大的腐蚀剂。它毋须特别的努力和复杂的要求,人人都能看,人人都可看。

其二,电视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它可以也一定会冲撞任何禁忌,让儿童知道原本他们不应知道的成人的信息,比如性,比如暴力。它冲淡了羞耻的概念,降低了行为举止的意义,“对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意味着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秘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其三,电视在保持成年和童年之间的智力差异方面无能为力;人生的阶段除了婴儿期、老年期外,余下的是“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的“成年化的儿童”。

一系列的社会事实表明: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已经没有跨越不了的鸿沟;“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现象交互杂织。这些事实包括在服装、饮食、比赛(先前的儿童游戏)、娱乐、语言等方面,儿童和成人所倾慕的趣味和风格越来越趋于一致;在暴力、性犯罪、性活动方面,儿童已呈现咄咄逼人的态势;声称童年消逝合理性的“儿童权利运动”虽非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也加速了这一趋势。

由此,我要问“儿童还是儿童吗?”,在成人的眼里他们仍然拥有着纯真稚嫩的脸庞和皎洁无暇的眼神,但是在那纯洁的眼神背后的深邃与灰暗,是信息时代飞速发展时划过的烙印,成人们很难猜透儿童们的心思,并且不得不相信他们做了成人所能做的,甚至是不该做的事。当然,儿童的成人化并非一发不可收拾,在本书封面的小女孩眼中透露着希望,相信全世界的儿童眼里都有,他们童年的消逝并不能降罪于他们自己,只不过是人类自己控制不了信息时代发展的脚步,从而也不能掌控住对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

《童年的消逝》不仅仅让我们因童年的消逝而痛惜,而且还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作者的眼里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只有两个机构: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但是信息时代并没有将童年画上句号,国家的法律保护着童年不被邪恶再侵染,人们利用信息时代所产生的电子科技,开展只属于儿童的市场,例如电视节目、影视等等,人们让儿童贴近信息社会同时,也注重儿童教育。除此之外,资本是个无缝不钻的家伙,有油水可捞的地方,一定会有它的大驾光临。资本只认赚头,只认money,摆放在它面前的儿童是一个“钱力无限”的产业。这样一来,开发出只属于儿童世界的东西诸如服装、游戏、食品、教育的市场便会强有力地存在。这个市场提供了儿童独享的空间,使儿童对信息的选择、认可或许能变得从容自在。

本书的作者波兹曼或许没有看到这个印刷业和电子科技共存的时代,这个正在大力发展教育的社会,人们在保护儿童的天真、纯洁、自发、好奇、快乐、坦率的同时,科技也让儿童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童年的消逝》不仅给了人们以警告,而且还让人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明白,掌握事物间平衡的重要性,及利用事物的有利一面使事物间的影响变成正面的、有利的影响。因此,人类无法无视或打破事物间的任何联系,任何事物也不可能孤立的存在。

相关标签: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