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勤工俭学变味:莫把学生变成教师福利的工具

2012-04-22 07:05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4月19日,陕西省商南县城关镇逸夫小学以勤工俭学的名义组织上百名小学生集体停课去茶场采茶。孩子们从早上7点干到下午6点,每个人都要采够5斤的茶。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很多孩子大呼吃不消。记者看到,在气温近30度的茶园里,学生们连一口水都喝不上,一些下山找水喝的学生喝的却是浑浊的河水。茶场老板说劳务费“付给老师”,老师们则承认:“是给学校挣钱”,当做教师福利。

“不管是勤工俭学也好,还是学校实践也好,不该拿孩子给你们当赚钱的工具!”从学生家长愤怒的话语里,我们再次体味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这种“权力自肥”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以及令人时常无可奈何。其实,真正让小学生们不堪重负的并非是采茶劳动,而是学校“权力自肥”的无情剥夺与痛苦折磨。

如今,掌权者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制定出利己规则,并通过“合法”程序,把公共财物或公共服务转化为自己的私人财产或福利的自定奖励、自定补助、自定工资、自定收费、自定规矩等“权力自肥”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一些握有权力和资源强势的大大小小集体里,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即理直气壮地为干部职工谋求福利,不仅惠及个人,甚至泽润子孙,并引得纷纷效仿。而且,“权力自肥”行为还有着冠冕堂皇的名义,如同商南县城关镇逸夫小学组织学生采茶给教师搞福利是以勤工俭学之名,庐山管理局干部子女就业成为所谓的“民生工程”,而枣庄教师招聘,父母必须是干部,是在“为当地百姓考虑”等等,这是多么的名正言顺啊!

当然,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地区间贫富差距。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自然会影响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为了维系日常教学活动,也为了留人拴心稳住教师,一些学校不得不采取搞“短平快”式的劳务创收活动,用学生的体力换学校的财力,以贴补经费不足之虞。比如,组织学生采茶叶、摘棉花、挖土豆、掰玉米、拾麦穗等,尽管是下策,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面对这样的现象,有人主张只有重视和加强教育的经费投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和出路。让贫困地区的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投入,真的就可以解除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勤工俭学之劳苦吗?以我的观察,有可能,但实效未必很高。如今一些校长奋力拚争的事无非是两件:一是升学率,二是赚钱。争升学率,最终还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经费。家长烧钱,学校赚钱,老师分钱,似乎成了教育之道。

事实上,一些中小学勤工俭学的生存土壤,并非完全是因为差钱,而是校长对拥有更多“活钱”的追求,要充实“小金库”,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雁过拔毛”这种“权力自肥”的潜规则驱使。可以预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纠正,即便是学生们可以远离采茶叶、摘棉花、挖土豆、掰玉米、拾麦穗等体力劳动,但这种规范并不能有效遏制住学校的劳务创收冲动。校长赚钱的眼睛不是向外就是向内,为了创收而设的各种名目收费将会应运而生,学生免除了体力劳动之累,而家长的经济负担背负将加码了。

变了味的勤工俭学,牺牲的是学生的权益,沦丧的是教育的尊严。保护学生的权益,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监管到位外,最为关键的是要彻底铲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权力自肥”潜规则,使人人都尊重权力,敬畏权力,时刻铭记权力不自由,用权必守规矩,违规必受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