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子女的家庭教育一直让家长深感烦恼。据报道,近日南京市的一位母亲在网上写了与女儿“斗智斗勇”的帖子《和青春期作战》,其中记述了原来乖巧的女儿进入青春期后的种种表现,比如半夜偷看爱情小说,无视父母拒不沟通,金钱意识的产生……发帖的母亲在每次“战斗”中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策略,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随着“作战”系列从“战1”写到“战4”,一时间网友的议论也逐渐升温。
记者追踪
4月4日,记者在南京联系上了这位发帖的母亲,并采访了多位子女正处青春期的家长和教师。他们普遍认为,虽然孩子的个性和家庭背景不同,但懂得尊重、耐心倾听并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应是此时家庭教育的“不二法门”。
家长烦恼多——孩子不那么听话了
《和青春期作战》的作者胡女士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深知教育之道。与网络传言不同,她女儿享有的自由和宽容一直为同龄人所羡慕。胡女士和丈夫都是本科毕业的知识分子,对女儿的家庭教育一贯是“百分之百自由”,顶多在女儿学习状态下滑时提醒一下“该收收心了”。
胡女士说,从小到大,女儿的自我管理都很好,自我约束力很强,她教育孩子常用的方法是两个人坐下来“讲道理、提要求”。“但从初中开始,女儿渐渐变了,爱听的才会听,不乐意听的就不听了。”胡女士认为,这种变化其实是一种成长。之所以说自己跟女儿“作战”,是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太重要,家长需要花很多心血去观察和揣摩孩子。
学生很逆反——讨厌家长把自己当小孩
进入初中,往往也意味着孩子步入了精彩而烦躁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一些明显的身心变化开始凸显,家庭教育需要转型。胡女士笔下的女儿其实是一个懂事、乖巧、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三好学生,三年级开始每年还被评为南京市鼓楼区“鼓楼之星”。但即便这样,以往一贯灵验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开始遇到磕磕碰碰。
在采访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最喜欢的教师和家长是幽默、微笑的,最反感单纯教育式的沟通。“最不喜欢老师板着脸说我,道理我又不是不懂。”高淳县第三中学初一学生陈慧萍最讨厌父母把自己当小孩,催着去学习,“尤其是当着很多人的面催我,不相信我的自觉性,好像我很贪玩一样”。
学校有妙招——把每个孩子当作宝
南京第五十四中是一所实行“小班化”的初中。校长周波介绍说,初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个性多样,为此学校提出了“把每个孩子当作宝”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小班化”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个性化原则,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该校,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悄悄话”小册子,借助这本小册子,班主任聆听每个学生的诉说,与他们平等交流。
“老师要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与他们分享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周波说,与青春期的孩子不能一味说教,平等沟通最重要。学校还特设了特色岗位——班主任助理,让每个学生轮流做一周教师小助理,“在共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师生成为教学相长的好朋友”。
专家点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弓立新:
像“谈恋爱”一样与孩子沟通
胡女士家里的事其实是个案,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亲子沟通方式,但总的来说要把孩子当一个全新的人来看待,不能认为养了十几年,家长就一定了解孩子。升入初中后,由于学业压力逐年增大,孩子心灵成长的空间却越来越狭小,再加上生理发育的巨大变化,青春期的孩子此时变得更为敏感和脆弱。
青春期阶段的亲子沟通,家长不妨用成年人“谈恋爱”的方法,小心试探、察言观色、揣度心思,用心创设一定的场景,比如唱歌、看电影、郊游等,让孩子参与其中,亲子双方积极表达、耐心倾听,从而实现有效沟通。
相关标签:孩子沟通青春期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