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林辉9月初终于踏进心仪已久的北京某重点高校,初进大学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就被听说的种种所谓大学“潜规则”弄得有点头晕,困惑之余,他在新生论坛上发了个帖子《啥都不懂的同志多吗》。
这个帖子一时间变得很热,因为林辉的困惑道出了不少大一新生的心事,他们发现,进入大学后应该懂的事情绝不仅仅是“图书馆用不用占座”、“哪个食堂最好”,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是“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比较有前途”、“哪个老师对奖学金的决定权更大”、“结识哪位学长对自己比较有利”……不少经验老到的学长热衷向他们传授这些“潜规则”。
于是,要不要被“潜”成了不少大一新生一开学就面临的问题。
“潜规则手册”
把大学那点事儿摸得门儿清
何为“高校潜规则”?记者在网上一搜,收获颇丰,很多校园论坛上都有版本不一的“潜规则手册”,其中《大学新生入学全攻略》是内容最为详细的。记者细看这篇攻略,作者确实经验丰富,把大学那点事儿摸得门儿清。
在“如何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这个问题上,攻略指出,规划无非四条:仕途、学术、从商、出国,但是这四个路线,在大学过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如果想走仕途,就是公务员道路。大学应该做些什么?一是参加学生会——这个社会官场预备班;二是一定要拿到党员资格;三是大学里面主动积累公务员的人际关系网络(师兄师姐以及老师)……
如何在大学进行各种关系的“公关”是攻略中非常重点的内容。这位学长现身说法:“如果你想在学校可以顺利一些,那么新生接待的时候,你就要把这看做一个了解师兄师姐的机会,一个打进学生会社团高层关系圈的机会。对于所有帮助过你的师兄师姐,一律给予衷心地感谢。我以前的行为就是一律请吃饭……这是我在学校可以做得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一步就是如何搞定老师。攻略称:“在学院里,学习方面老师权力比较大,在生活工作方面辅导员权力比较大,所以搞好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很重要,而中间的桥梁就是助班。一般助班都是和辅导员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担任,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如果有父母陪同,不妨请辅导员去聊聊天或者吃顿饭。教师节别忘了给老师送上一点祝福和心意,你也可以以父母的名义,给老师或者辅导员送上一些特产,这样效果就更好。作为家长,在大一的上半年可以给孩子一些交际的费用,毕竟和师兄师姐学东西是要交学费的,例如请吃饭、一起出去玩之类,没有投资就没有回报。”
比老生还“老”
新生如今很“早熟”
从“入学攻略”在网上的炙手可热就可以知道,很多新生都在为上大学“做功课”,甚至早提前实践上了。
清华大二学生小蒙告诉记者,不少大一新生人还没有到校,就已经对学校相当了解,而且在网上认识了大批同乡或者同一所高中毕业的师兄师姐,这就叫做积累人脉。一名还没正式报到的新生,就已经把学院的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了。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生告诉记者,其实找学长前自己也是仔细比较过的。一般都找参加社团多、兴趣广泛、页面人气很旺的学长,这些人在学校比较“吃香”。
今年某些大一新生的“早熟”和超强“活动”能力令老生刮目相看。科大一位大四学生刘征告诉记者,从暑假开始,他就不断收到高中学校师弟师妹的电话,都是来“认”学长的。据说,为了拿到他的联系方式,还都费了不少的周折。刘征回忆自己当年大一入学时,有高中同校的师兄师姐主动来找他,帮他解决一些刚入学时遇到的问题。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新生早早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来联系,热情高涨,主动打探“校园生存规则”。“大学英语课是不是××老师给分比较高啊”、“评奖学金是不是不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新生们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刘征不得不叹服,他们的提问“切中要害”,俨然比老生还“老”。
新生很实际
一进校门“入团”忙
在很多“新生潜规则”中都指出,加入社团是混迹高校的重要途径,所以,不少新生一进校门,连班主任还没认清,就被各种社团协会“招兵买马”了。
北京某高校的一位环保社团负责人小董表示,现在的新生们很实际。进学生会也好,进社团也罢,新生都知道其中的利益。他举例,比如参加社团,即使不能当负责人,也要当下面部门的“正职”,并且要进入社团的“常委”圈子,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权力,而有了这些权力才会有分享利益的机会。比如在外面拉赞助,除了实物外,要是有经费,经费怎么开销,都是核心圈子的几个人来决定。这些东西,其实还是比较浅的利益角逐,深层次的利益还有很多。比如说评学校或者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的优秀干部等,这样的角逐才是真正的争夺功名的较量。因为评上优秀,奖金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不同级别的奖项意味着以后就业、保研等方面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优惠。可以说,社团是个争名逐利的地方,甚至有“潜规则”称学生会就像黑社会,所以不少人宁肯耽误学习,也要在社团付出很多精力出风头。
小董表示:“我们有300多个会员,但是,真正能拧在一起开展活动的,也就是20多个。很多人就是为了在简历上写上一笔,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曾经参加了多少社团,以便于‘敲门’时能用得上。”
高校“潜规则”
抹杀学生发展潜力
有教育专家指出,大学校园本来被称做“象牙塔”,应该是一片净土,可是却被这些“潜规则”搞得乌烟瘴气,社会上那些不良风气过早侵蚀了这片净土,甚至有家长主动帮孩子打点关系铺路,更加重了这种风气。
有评论称高校“潜规则”大行其道表现在大学生“情商提高”,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科大一位老师在博客中指出,如果把情商当做“会拉关系”、“熟稔潜规则”甚至等同于在“关系”和“潜规则”之间游刃有余的能力的话,显然是一种曲解乃至误读。事实上,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是情商的重要内涵之一,但是,情商所要创建的人际关系,更多依靠的是“与人为善”的为人处世方略,而非“搞关系”或是“逢迎潜规则”。而当社会上的“关系学”甚至“厚黑学”都被当做所谓的“情商”教育灌输给大学新生时,本该为大学带来新生命和新活力的大学新生们,恐怕带来的反而是一股世俗社会中的“老气横秋”,而对于这些大学新生而言,原本的可塑性与发展潜力,恐怕也要因为对于“关系”和“潜规则”的过度关注,而遭遇极大的抑制甚至抹杀。
相关标签: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