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037 2.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关键词]学生;学习;自我识别;自我评价 [摘要]学生的自我识别与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识别与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一般意义的学习有重要区别,文章在阐述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从操作性因素和控制性因素两个层面分析了自我识别的相关内容,从学习的全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两个维度分析了自我评价的内容。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08(2002)OL0045-05 [中图分类号]G442 学生的自我识别与自我评价主要发生在学习过程中,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的自觉性特征,是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自我调控机制,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1]。从本质上说,学习是经验的获得过程[2],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获取经验(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主动建构其心理结构,发生行为变化,实现个体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着的主体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系统的自觉活动。 关于学习活动的认识,是我们进一步讨论学习活动中学生自我识别与自我评价问题的基础。"自我"识别与"自我"评价中的"自我"强调的是学习主体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识别与评价。那么,识别与评价又该如何界定呢?概括地说,识别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评价是对价值的判断。从哲学意义上讲,评价是主体对一定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后果的反映。从本质上讲,评价与认知一样,都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们以主客体的统一为基础,并且以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为内容。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但评价与狭义的认识是有区别的,狭义的认识是对客体本身某方面的本质或规律的认知,它在逻辑上与主体总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即使是主体自身作为客体时也是这样.认知是客体性认识的过程和结果。[3]而评价的对象不是客体的本身,而是客体的价值对象性。评价是主体性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是以主观因素作为前提和必要条件的。这与我们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4]相吻合。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识别是对学习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认知,评价是对学习结果与预期目标是否吻合的价值判断。其实,在学习活动中,识别与评价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评价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将其分为两个部分。 那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识别与自我评价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以为这需要依据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构分别加以讨论。 一、自我识别 我们曾将学习活动的结构划分为两个构成层面:操作性因素层面和控制性因素层面。[5]因此,自我识别的内容也可以从这两个层面入手来进行分析。 1.在操作性因素层面,需识别学习活动涉及的客体,主要是识别学习对象特征和动作执行程序 (1)识别对象特征。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依据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人的自觉的活动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从满足一定的需要和实现一定的目标出发,采取一系列动作,作用于活动对象,使对象发生合乎目标变化的过程。活动主体所采取的动作都是指向活动对象的。[6]因此,辨别对象特征,是选择动作程序的前提。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自觉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辨别文体,识别阅读对象的文本特征,就是自我组织阅读过程的第一环节。通过对阅读对象特征的识别,学生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所学文章是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辨别之后,再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的思维流程,对文章的内容、形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进行不同方面的思考。如同样是理解文章内容,对记叙文就应识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内容。对说明文则应考虑说明的对象和它的特点;对议论文则要分析其论点、论据、结论各是什么。 (2)识别动作执行程序。了解动作执行程序、正确地执行动作程序,是保证活动顺利达到目标的又一重要条件,因此,动作执行程序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识别的重要内容。学习者若要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执行某一套动作程序,他必须首先了解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顺序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动作的主观表征及定向映向。学习者要了解各个动作的操作要点、完成标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要具有相关的对象经验,这样,才能主动、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活动。例如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为学生概括出阅读的四项"基本功",即:认读文字、理解词句、领会句子、读懂段落。[7]对这四项基本技能,他具体地从动作程序、相关的对象经验、操作要点以及动作的完成标准几方面加以分析,使学生了解动作执行程序,形成完整的认知经验和评价标准。如对"认读文字",提出"要做到辨形、正音、明义",要做到辨形,就"要懂一点文字的知识",并概括了汉字误读、误认的四种基本情况,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对象经验。在此基础上,宁老师又提出了"把容易混的字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字不离词"、"制作卡片"等具体方法。同样,对"理解词句、领会句子、读懂段落",也都按上述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有了这一系列关于阅读活动的操作要点、完成标准和动作执行顺序,学生就可以清晰地把握阅读活动的执行结构,从而有效地展开自己的阅读活动。 2.在控制性因素层面,需识别正在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他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相关因素 (1)识别学习活动主体的心理操作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兴趣、态度、注意程度、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有清楚的认识,并能进行自我控制。 (2)识别与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相关的任务操作因素。主要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学习策略等任务操作因素有清楚认识,并能进行自我控制。对学习任务,学习者应该知道不同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学习活动可能有更多、更难的要求。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就要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学习者应当认识到,材料的性质、材料的长度、材料的熟悉性、材料的结构特点、材料的呈现方式、材料的逻辑性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学习活动的进行和结果。对学习策略,学习者应该了解各种学习策略的优点和不足,了解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对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实践任务,什么样的方法策略可能是有效的。1994年,日莫曼(B.J.Zimmerman)提出的"WHWW"结构也体现了对学习活动主体和学习活动的相关因素的自我识别的要求。[8]其中,WHWW分别是why(为什么)、how(怎么样)、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的第一个字母。在"为什么"的问题上,自我识别的内容是动机:在"怎么样"的问题上,自我识别的内容是方法、策略;在"是什么"的问题上,自我识别的内容是结果、目标在"在哪里"的问题上,自我识别的内容是情境因素,是情境中的物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自我评价 教育评价以拉尔夫·泰勒在1950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系统阐述泰勒评价模式为标志,在近半个世纪中,评价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泰勒认为,所谓课程评价就是确定学习结果与教育目的之间的达成度。其模式的本质是将学习的结果与目标相比,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克龙巴赫1963年把评价广义地定义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收集和使用信息"。"所谓决策",包括教程的改进、关于个体的决策(学生的需求、长处和缺陷)以及行政的调控(对学校与教师等的调控)。斯塔弗尔比姆继承了克龙巴赫的观点,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9]由此,我们可知,评价具有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两种属性s评价范围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是对学习全过程的评价,而非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做出决策和改进。因此,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我评价,是对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进行更好的调节控制而进行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1.从学习的全过程[10]来说,应包括对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之中、学习活动结束之后三个阶段的自我评价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应对自己的计划与准备工作做出评价。计划是指在学习活动之前对学习活动的安排。学生应该检查自己对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时间等是否有个大致的安排。准备是指在学习活动展开之前做好具体的准备。学生要检查自己是否准备好了相关的工具,是否调节好了自己的情绪与精力状态。 在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应对自己的意识、方法和执行情况做出评价。要对自己是否对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等有清楚的认识做出评价。要判断自己是否激活了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激活了对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所有因素的注意。还要根据学习目标,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依据学习任务、学习材料与个人特点制定了学习计划,选择了适当的方法,确定了相应的程序价。若学习者意识到各种因素相互适应,就做出决定维持学习行为F若意识到学习活动中各种因素至少有某些不相适应,就要采取措施修改学习行为。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还应对自己是否对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补救做出评价。检查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质量和学习效果,若发现存在的问题,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性措施,通过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2.从学习的结果来说,应包括对知识、技能、习惯、态度、人格成就等的自我评价 知识、技能、习惯、态度、人格等都是学习结果的构成因素,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就要对以上各因素进行评价,看它们与预期目标是否吻合。由于涉及到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因此,这里着重讨论对知识和人格的评价问题。 (1)对知识的自我评价 究竟什么是知识?对这个问题人们见仁见智。最普遍的理解是,"知识"是经验的积累与归纳,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认知过程,是对某种方法、工具、手段的了解与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内涵已经有了扩展。知识已经突破了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了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的思想、工具与手段。 知识与信息不同。信息就是"用可以沟通的语言形式,将我们的体验表达出来",而知识是"能够沟通和共享的经验"。[11] 对知识的性质,人们主要有两种看法,即:知识是一个实体;知识是一个过程。将知识看作是一个实体,容易导致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数据库和其他的存储设备,导致人们将重点放在识别、组织和收集知识。将知识看作是一个过程,使人们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动态方面,将知识视为不断转变、融合、合并的动态的过程。对知识的共享、创造、学习、运用、沟通更感兴趣。 说到对知识的评价,我们不禁想到B.S.布鲁姆在回顾教育目标分类学时所讲的话,教育工作者在评价中意识到,"他们以往过分强调了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知识’,因而,把90%的教学时间用于这一层次,而很少把时间花在更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上,让学生创造性的应用知识[12]。因此,评价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看我们简单地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要评价是否做到了对知识的建构,是否发展了智慧。智慧就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3]评价我们是否共享或传播了已学到的知识,是否将知识整合并把它推广到了新环境之中。换句话说,学习者自我评价对知识的学习,就是看他通过学习,是否把人类的文化经验转化为个体的人生经验,是否拥有了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对人格的自我评价 人格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就对该领域的问题提出了追问。随着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关于人类人格起源的基本假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格理论。但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人格是指"相对稳定的、能够导致情感与动机水平一致的个体差异的内部因素"。[14]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它使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需要、态度、价值观念、气质、能力倾向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格既是影响学习的一个因素,又是学习的结果。约翰·怀特认为"如果教育工作者以增进学生的利益为教育目的,那么,他们的工作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增强他们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是塑造他们的气质,使他们的行为按某种方式进行。[15] "约翰·怀特所说的塑造气质,我们认为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因此,在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时,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情况也应是评价的一个内容。一般来说,学生对自己的人格发展进行自我评价时,应考虑自己通过学习活动,是否具有社会责任心,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否学会了与人合作,善于同他人共事,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勤劳、勇敢的精神,是否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作到坚韧不拔;是否拥有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观念,不盲从他人,等等。 总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识别和自我评价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识别与评价。
1f6a
相关标签: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