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家庭教育的四原则

2008-04-17 08:03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家庭教育的四原则

一、把一件事干完。

孩子未成年之前,就像拉着一辆车走在路上。这条路不会全是平坦的。也不会全是坎坷的。平坦时,他平平稳稳地走。此时帮助他,或许会对他有所帮助;但我个人以为,弊大于利。无论孩子多小,他终要长大。当他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时,你去帮他,不利于培养他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所以我不提“持之以恒”,只说“把一件事干完”。

孩子什么时侯需要帮助呢?遇到坎坷的时侯。这时你帮他一把,让他度过难关,他又会平平稳稳地朝前走。经常有学生家长诉苦:这孩子没治了。说一次好两天,两天后依然如故。我说:1,你说他,并没有帮他,只是给他提出了要求,最终能不能解决问题,靠的还是他自己。别忘了,要是他能解决问题,不会走到今天。2,说了,就能好两天,说明他已在积极地配合你,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3,不听你话的不是孩子,是孩子的习惯。孩子偶然做得不合适,往往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等到家长重视了,往往又是习惯养成时。这是不成熟的家庭教育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源。

“习惯”意味着什么呢?心理学云: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同一种动作重复上万次。养成一个习惯不易。改掉一个习惯更难。所以,想仅凭一次说、甚至一次打就解决问题,是根本不现实的。怎么办? 说了以后你还要时刻留意他,不要说完就完。也不要等到习惯又把他拉回以后再说。要在看到他有被习惯再度拉回的迹象时,就及时给他再加把劲。注意:我没有用“说”字,我用的是“加把劲”。打、骂孩子不是好办法,一味地说服教育也不见得好。讲道理有时很有效,但不是处处有效。孩子们普遍说家长唠叨,和家长说得太多也有关系。很多场合,你的一举手一投足,对孩子的影响比说更大、更有效。“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大有学问。总之,什么办法都行,只要能影响着他不再重蹈旧路即可。选择方法时,最好侧重激励。如此以来,孩子坚持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等不用你督促了,他也能轻松地做得合乎要求,一个好的习惯就养成了。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坏习惯被改掉。

二、多管心,少管身。

假洋鬼子动辄就说:美国人如何如何。美国人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想什么,为什么要选择那种做法。孩子也一样。我家楼下有个摊贩。平时不知道;双休日,你还没起床,就能听到她扯着嗓子高唱着什么歌曲。像个疯婆子。不过要是知道,她下岗了;中年离异;每天摆、收摊的时间比卖东西的时间还长,又赚不了几个钱,你可能就会觉得,她不这样,才真会疯。

做什么只是表面现象,根源在心里。管身不管心,是舍本而求末。你在管理就在,你不在管理就不在。这是管身不管心这种管理方式无法克服的弱点。因此,精力上也不允许我们如此选择。教师或管理者可能对此就深有体会:人盯人,累死人。在声称没时间管孩子的家长中,绝大多数不是真没时间管孩子,而是方式选择有误。

我改作业时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孩子写生字,第一遍对了,第二遍也对了,第三遍反而错了。这是不正常的。应该越写错越少。从中不难看出,他是在一种怎样的心态下写的作业。说起来他也完成了作业,实际上劳而无功,真正把学习变成了苦力。管身不管心造成的就是这样的后果。反过来,你还可以再把自己设想成是孩子:心病没治愈,却要在别人的严控下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感觉如何?家长的愿望大打折扣不说,孩子还痛苦。

现在很少有校方不主张紧跟、苦抓、严管,并美其名曰非粗放型管理。按理说孩子越来越大,自己能做好的事应越来越多。我们却相反,大有大学管理高中化、高中管理初中化、初中管理小学化的趋势。有人三十岁了,还要父母操心;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失败?紧跟、苦抓、严管的太多了,心的呵护就会减少;非粗放型管理带给我们的,是粗放型教育。

三、先观察,后教育。

有谁见过:某人骑车上街,半道车坏了,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顿暴打?有谁不知道:孩子做错了事或考砸了,家长会打孩子(孩子们戏称之为“皮带炒肉丝”)? 不打自行车打孩子,为什么? 可能并没有人研究过这是为什么。但直觉告诉了每一个人:自行车是死的,它不能自我调整,;而孩子是活的,他会自我调整。打孩子干什么?就是要让他进行自我调整嘛。

打孩子能让孩子进行自我调整吗?能。孩子吃了苦头,害怕了,即使不情愿,仍会按你的意愿去做。这和黑社会的手法有什么两样?你不承认也不成,这种教育方式的心理基础就是两个字——恐惧。 没有恐惧帮忙,它寸步难行;有了恐惧帮忙,它不值一文。 打孩子或许真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它留给孩子的,要么是胆小懦弱;要么是崇尚暴力,甚至有很强的暴力倾向。

如果你想这样教育孩子,不必了解他。打他还管他的感受吗?一方面,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拯救了不少无能的家长,以致于他现在还在大言不惭地说:“我孩子就是我打出来的。”另一方面,孩子的“活”又让另一种家长大为苦恼。 这种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我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我不让你干啥你就不能干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听话”;否则就是“不听话”。有的家长甚至因孩子没有在家长发出第一次指令时就及时予以回应而烦恼不已。专家也说是孩子磨蹭,为家长支招。

就此看来,生孩子不如买洗衣机。你看洗衣机多听话,你让干啥它干啥,只要没有质量问题,灵敏得很。就此看来,人的进化该质疑:为什么要让孩子生出一个独立的脑,让他永远做父母的第三只手该多好。 这类家长看似不暴力。但精神上,比前一种还霸道。 如果你想这样教育孩子,也不必了解他。了解不了解,他都要执行呀。如果你不想成为以上两种家长,就必须了解孩子。只有了解了孩子,你才能对症下药;只有了解了孩子,你才能避免无意识中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不了解情况就行动,等同于医生不诊断就下药。

我看了“串心连”的帖子。这个不该发生的事之所以发生了,根源在于,妈妈认定孩子不写作业是偷懒,并因她一再不听指挥而恼怒。如果凡不写作业都是因偷懒,这个世界就太简单了。至少“70大于90”不是偷懒。连妈妈自己都说,这是小儿科,为什么还要让我8岁的人翻来覆去地写。难道孩子的精力就这么不值钱,怎么消耗都可以?让侏儒踩着高跷走路是折磨,让姚明弯着腰走路恐怕也不是奖赏。

四、让孩子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我孩子刚学会走路那阵,见台阶就上。怕她摔了,就得拉着她。上上下下的,真烦人。渐渐的,我意识到她这样做原来是在练习上台阶,自己的心态也就一下子平静了,尽可能地配合她。其实类似的情况可能绝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过。比如抱孩子出去,他们总爱用脚踩踩石子,或用手摸摸树叶。年轻的家长常因脏而制止他们。殊不知这正是孩子用手在感知着这个世界。我想,说好奇、求知、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大概不为过吧。 可悲的是数年后,上学、做作业竟成了孩子们最不愿做的事。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是勿用置疑的:我们太不珍爱孩子的求知欲了,随意浪费这宝贵的资源。求知欲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和人的精力一样,也会亢奋、疲劳、衰竭,也需要有恢复期,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生活中,再好的东西,吃得多了就会厌;再美的音乐,听得多了就会麻木。前者可能和营养吸收的饱和状态有关;后者我就不知为什么了,或许和睡觉一样,也是一种生理反应吧。成年人累了,会烦躁或情绪低沉,需要放松需要调整。我们有法定的双休日。孩子呢?按理他们玩性更大。千万不要认为,只要你不给他玩的时间,他就会善罢甘休。他会以自己的方式,把玩融入学习中。即自己给自己找时间玩。长此以往,怎能不疲疲遢遢,学不是学,玩不是玩。当我们因孩子课业负担沉重而忿忿不平时,有没有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为什么孩子的课业负担会沉重起来?是学的内容多了或难了?真要这样,还算有点可取之处。不是,只是重复的次数多了。本应一次解决的事,一次解决不了,怎么办?再来一次。两次不行,就来四次。负担就是这么一点点沉重起来的。

所以,负担重的另一面,就是效率低。要想减负,就得提高学习效率。离开学习效率而减负,别人干不干不知道,首先家长就不干。学习效率低,和教育方法有关,和教师有关,和很多很多有关。但也和我们随意浪费孩子的求知欲大有关系。 造成课业负担重的另一个原因,是学习中的贪得无厌,好了还想更好,多了还想更多,快了还想更快。要是你不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你也应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说获取是人的天性,那么学会放弃可能更重要。请像爱护身体健康一样,珍爱孩子的求知欲吧。这是保障孩子良好学习状态的关键。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