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叫孩子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孩子基本无视。 孩子有情绪或发脾气的时候,尽管你耐心讲事实、摆道理,但是几乎没有效果。
孩子为什么这么难沟通?建议家长换个角色来理解这个问题。假设你是个孩子,当你遇到问题,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如果有人无视或否定你的感受,一味站在高处指点或评论,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这就是问题所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孩子在意的是现在的感受。
如果孩子不开心的感受被否定或忽视,通常会更加难过。所以,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是打开沟通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话”? 父母怎样才能顺利打开沟通的大门? 1 .首先,学会倾听。当你在意一个人的时候,倾听反而不易。你可能比当事人更紧张和焦虑,所以希望第一时间帮助他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对孩子来说,倾听可能是对他的最大尊重。有时候,简单的“嗯”一声也比频繁地提问要好。
我们安抚孩子的时候,不一定要马上找到原因。如果问得太多,反而会给情绪不好的孩子带来压力。反而倾听会让他们更自然,更放松。
2 .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说出孩子的感受是帮助孩子客观表述情绪的好方法。客观地陈述情绪是对自我观察能力的良好培养。
3 .用幻想的方式给予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情绪可以客观地陈述,但并非所有事情都是这样。
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和暂时做不到的,有时可以通过幻想的方式对孩子的感受给予肯定。例如,孩子想去玩滑梯,但现在已经是晚上了。
孩子:我要去玩滑梯,现在就去!
直觉的反应:现在几点了? 明天再去!
幻想方式:“我想你一定希望现在就游乐园,我们不如把房间想象成游乐园吧……”很多时候,孩子知道他的要求实际上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当他表达渴望时,你用虚幻的方式肯定和满足他的渴望,他也会很高兴。
4 .不用“但是”两个字。“但是”是父母们经常使用的说话方式。“你做得很好,但是是xxx”,“妈妈知道你想要xxx,但是是xxx”。相信即使是大人,如果频繁地被这两句话拒绝,也会感到沮丧。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后面往往会跟着“但是”,是因为我们在安抚孩子的同时,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给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议。
这时,我们其实可以用“问题是”代替“但是”。
“问题是”表示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提出问题,鼓励孩子和我们一起动脑筋找到解决方案,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比“但是”带来的否定感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5 .以最能保护儿童自尊心的方式寻求协助。父母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往往认为自己是主导,而孩子是需要被支配和督促的一方。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指责、恐吓或命令。所以孩子很容易忽视我们提出的要求。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转换思考。孩子和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在向孩子要求事情的时候,其实是要求合作的。怎样才能和一个人更好地合作呢?
以尊重为前提。对孩子来说,就是选择最能保护自尊心的方式给予回应。
我们可以先说明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简单表达,给出提示,说明自己的感受,最后提供一种选择,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举个例子:
孩子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妈妈希望她收拾好扔进垃圾桶。
宝宝,香蕉皮!
说明你看到的。香蕉皮掉在地上了。
给出提示:踩到香蕉皮很滑会摔倒的,应该放进垃圾桶里。
描述感受:看到地上的香蕉皮,我很不高兴。
提供一个选择:你可以把香蕉皮扔在厨房的垃圾袋里,也可以扔在外面的垃圾桶里。
这里所有的表达都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以“尊重”为中心进行的。
一旦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然会想和我们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尊重”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应不应该惩罚孩子一些父母认为约束孩子不当行为的方法是惩罚。其实,惩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效的。 因为孩子对惩罚的态度不同。有些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有些孩子想尽办法摆脱类似的情况,有些孩子会怨恨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父母习惯使用惩罚的方式来管束孩子,有时甚至会忘记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问题在哪里,并解决它。所以,惩罚有替代方案。这个方案就是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你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吵架了。这个时候,你怎么处理这件事效果最好?1 .首先,倾听并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妈妈:老师告诉我你在班上和同学吵架了。关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孩子:那是因为xx先打了我的头。
听的同时,不要评论他说的话,鼓励他表达所有的感受。
母亲:啊,他这么对你,你必须反击他。
孩子:好的。
母亲:还有吗?
孩子:还有! 然后……
2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必要性(简短)。
妈妈:看到你在学校吵架,我也有点难过。关于这件事,可能还有其他解决办法。
3 .步骤三,与孩子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说完感受后就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例如,了解了完整的经过,就知道同学打孩子的头,一开始只是想引起他的关注,并不是故意挑衅。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应该怎么应对呢?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集思广益,写下所有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评论想法的好坏,而是尽量让孩子自己思考。
4 .找出你们能接受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选择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独立思考。比起仅仅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来惩罚孩子,让孩子掌握如何面对社会更重要的是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
怎么赞美孩子?在某些情况下,孩子不仅会自动屏蔽我们的要求,甚至会选择性地无视我们的赞美。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通常喜欢用“评价性夸奖”来夸奖孩子,比如“聪明”、“漂亮”、“完美”、“最好”等等……这些话太空泛了,一方面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孩子对自己其实有客观的评价,过度的赞美只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和灰心。
那我们不再夸奖他们了吗?当然不是。
只需将“评价性赞扬”转换为“描述性赞扬”即可。什么是“描述性赞扬”?
说明你看到的东西,进一步说明你的心情。例如,孩子给你看他画的画时,可以说:
“这幅画你画得很认真,我能想象你有多么专注。”
“我喜欢你画的这个太阳,给了我幸福温暖的感觉。 ”
说明你看到和感受,不仅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也帮助他们相信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有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动力。
总结“听”和“说”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但现在很多家庭,父母秉承“我说你听”的传统观念,很多亲子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
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孩子平等对话。倾听并与孩子产生共鸣比指责和说教更有效。
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孩子们时,就会发现只有足够的真诚和尊重才能打破障碍,使亲子之间沟通顺畅,与孩子的关系更亲密。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父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