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小时候越乖,长大越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2022-10-29 07:03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在许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们有意用“乖”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孩子平时在学校听话吗这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家也对孩子说:“要听话,听话会怎么样,不听话的话……” 父母之间见面或聊天时,会称赞对方“你家孩子真乖啊”。

孩子知道,自己“乖”的话,大人就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为了讨大人的喜欢,为了受到表扬,为了不受惩罚,为了不被骂,孩子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装作那个“乖”的模样努力去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和疗愈师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小时候越“乖”,越懂事,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小时候表现越是叛逆自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心智越成熟。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小时候越是“乖”孩子,越长大心理问题就越多?

“乖”意味着讨大人高兴,忽视真实的自己。原因是这样的孩子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了表达自我的声音,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痛苦。

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你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 “再做的话我就不爱你了。 ”孩子眨巴着眼睛,很快就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

伪装成的“乖”孩子,为了得到家长的喜欢,压抑自己真实天性,这种伪装有什么用呢?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这种恐吓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不断上演。

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的情绪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很顺利,不哭不闹,但一两个星期后就却喜欢打人,出现了半夜哭醒的问题。

与其说这孩子乖巧听话,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情绪正常的孩子,没有想突然离开父母去幼儿园的。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幼儿园,觉得上幼儿园了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就说明她想做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觉得不哭闹的话爸爸妈妈会更喜欢她。也就是说,她压抑着自己真实内心的想法。但是,孩子的感受只能用其他方法传达。 他上幼儿园后喜欢打人,半夜哭醒,是情绪的宣泄。

孩子能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塑造的基础。

越是“乖”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优异,但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是小时候淘气的孩子? 因为越“乖”的孩子依赖性越强,自主性越差。

“乖”的孩子身上有父母过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孩子走上可以复制粘贴的道路,过上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随着他的长大,他就会从一个不爱提问的“乖”学生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一个感情上让母亲包办的的“妈宝男”,一个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取得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乖”不是褒义词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褒义词。

最本质的一点是,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 时代更新太快了,很多事情不仅仅是听父母的话,更重要的是前辈不断向后辈学习。遗憾的是,能认识到自己视野局限的父母很少,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些,走稳定的道路。而越是稳定的职业,越是牺牲了创新能力。

相关标签: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