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个一家三口跑步的视频上了热搜。
视频中,父母陪伴十岁的儿子跑步,三人身穿蓝色的亲子运动装,沿着公园的绿道奔跑。这个习惯一年四季,从未间断过。
相信,会有很多人羡慕这种“自律”的相处方式,为这“和谐相处”的一家三口感到幸福。
有如此健康的亲子关系,相信视频里的男孩是很幸福的,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一颗充盈的内心,为孩子的内心成长铸造出最坚固的壁垒;它能让孩子们学会爱与被爱,从而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
01 尊重,让孩子学会独立孩子的很多想法是不成熟的,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想法可以被“剥夺”,与成年人一样,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被尊重,需要合理的引导。
网上有位妈妈,分享了她的育儿心得。
在女儿桐桐两岁时,妈妈通过阅读书籍认识到,让女儿多交朋友有益于成长。但她发现,女儿似乎并不擅长社交。
观察到女儿的内向之后,妈妈很焦虑,便决定为女儿做些什么。
桐桐一个人玩得开心时,她非要把女儿拉进集体里,强迫女儿跟大家一起玩,甚至替女儿参加集体游戏;遇到熟人的时候,桐桐有些害羞,很难主动开口问好,妈妈会以强迫的形式让孩子打招呼。
她经常指责女儿:“这样下去你会没有朋友,看你以后怎么办。”
女儿上了幼儿园后,老师告诉妈妈说,桐桐很孤独,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自己当朋友,一个人时也不知道玩什么。
老师还告诉妈妈,她希望妈妈跟她一起去幼儿园,替她与人交流、替她参加游戏,否则她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
妈妈逐渐意识到,强迫孩子社交,为孩子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也让孩子对她的“代替”产生了依赖。
于是她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强迫孩子了,而是将孩子带出去、引导她自己玩。
“或者也可以去跟别的小朋友玩,只要你开心就行。”她这样对孩子说。
她放手了,学会了尊重孩子。不久,桐桐不再焦虑了,也交到了好朋友。不管一个人玩、还是跟其他小孩一起玩,她都很开心。
桐桐的快乐,让更多的小朋友都愿意和她相处,她融入了集体,变得越来越自信。
很多父母给孩子划了一条统一的“等高线”,却忽视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没有针对化的了解、没有个性化的教育,盲目跟风从众,抹杀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性。
这会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致使他们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容易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也容易被欺负。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们也会过于依赖对方
父母对孩子内心的声音不管不顾,也就将通向孩子内心深处的那扇门关闭了,让亲子关系产生了隔阂。
其实,人的成长是没有统一标准,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让他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
健康的亲子关系,要以尊重为前提,尊重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让他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尊重中长大的孩子,会有着较高的自尊水平。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可以客观地评价自己、肯定自己,既不容易被侮辱,也不会过度依赖任何人。
尊重,是亲子之间平等相处的前提。
02 鼓励,让孩子充满自信马克吐温说:“一句真诚的赞美就能让我多活两个月。”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得到认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正面反馈会让他们的成长更高效、更健康。
有网友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她小时候很自卑,总是低着头走路,因为觉得自己不漂亮。父母也因此经常批评她:“你别总是低着头,这样不漂亮!”
有一天,她逛饰品店时看中一只蝴蝶发卡,就买下戴在自己头上。店主看到后,不停地夸赞她漂亮。
得到了赞美,她很开心地跑出去,急于想让大家看看自己的新发卡,出门时不小心与别人相撞。
她昂首挺胸的回到学校,刚好遇上老师,老师爱抚地拍拍她,赞美道:“你抬起头来走路的样子真好看!”
那一天,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心想一定是蝴蝶结卡子的功劳,结果一照镜子发现头上根本没有发卡,大概是与人相撞时撞掉了。
她突然明白了,也许自己从来没有“不漂亮”,只是父母的否定使她自卑而已。
此后,因为那句“你抬起头来走路的样子真好看”,她再也没有低着头走过路,再也不会因为容貌而感到自卑。
同样面对孩子的缺点,我们可以去“批评”,也可以去“鼓励”。显而易见,后者更奏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夙愿,所以在看到孩子不当行为时,焦急愤怒油然而生,很多家长会以责骂替代沟通。这样的确能让孩子暂时规避不当的做法,但同时也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责罚过多,是一种负面反馈,治标而非治本,会导致孩子的挫败感、自卑感陡然上升。
而肯定孩子好的行为,是一种正面反馈,会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我的能力很强大,足以将这件事做好。这种正面反馈强化了孩子好的行为。
在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值得被肯定,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力量,拥有更强烈的自信,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就没那么容易被打倒。
鼓励,也让孩子们更信任父母,架起亲子之间抵达内心深处的桥梁。
03 陪伴,让孩子幸福成长生活中,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失去陪伴的孩子,内心受到的伤害到底有多大。比如在《少年说》中,一个小男孩在全校师生面前,这样“控诉”自己的父母。
男孩说:“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他还表示:印象中,父母经常喜欢盯着手机看,而忽略了对他的关注。他不理解手机里究竟有什么“迷人”东西,竟然让父母觉得比他还重要。
每次男孩“捣乱”的时候,父母就会把手机扔给他,让他自己玩。
孩子“捣乱”,那是他们表达需求的方式。是孩子在向父母表达“我需要陪伴了”。但父母好像还不明白这一点。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这一点,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做法值得借鉴。
奥巴马被称为“世界上最忙的爸爸”,却总能腾出时间陪伴孩子。他在位8年,坚持着一个原则:每天准时和家人一起吃饭,一周缺席的时间不超过两次。
饭桌上,他会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为他们出谋划策;女儿入睡前,他还会给她讲《哈利波特》。
只要一有时间,奥巴马就会带孩子一起去游乐场、去餐厅吃饭,一起游泳、遛狗,像普通家庭那样。
在大女儿的高中毕业典礼上,奥巴马带着全家人一起参加。在父母陪伴中成长的大女儿,和父母一样优秀,都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需要大量的亲子互动,以获得爱、安全感和存在感,也在最亲密的关系中获得幸福感。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孤单之中,也许他们早就学会了照顾自己,但童年不该是这个样子。在孤独中成长的孩子,内心会充满恐惧,很可能会变得自卑、胆小,错失很多机会。
只有陪伴,才是成长的滋养品,它为孩子的内心浇灌着丰富的营养。
亲密的亲子互动,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重视,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会有满满的安全感。日后会更乐观、更幸福,更懂得与他人合作。
04 写在最后心理学学者曾奇峰说过,“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以应对家以外的寒冷。”
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孩子的“成长合伙人”。父母应多多站在与孩子的角度,平等的与其相处,而不该总是高高在上的“指点江山”、评判他“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尊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鼓励,在孩子失意之时,给予积极关注;陪伴,给予孩子幸福感,不要让童年的底色只剩下孤独。
亲子关系是人们一出生就要经历的关系,经营的好坏与否,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这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要太多。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父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