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接收到许多宝爸宝妈的反馈,孩子脾气太过倔强,自己小小一个,折腾起来,好几个人都招架不住。
邻居家孩子小西性格倔强是出了名的,家长总是对他无可奈何。小西妈妈又和我说,昨天带小西去逛超市,小西非要闹着吃冰淇淋。可是小西下午拉肚子了,小西妈妈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就没有同意。
结果小西马上就在超市地板翻滚着哭闹了起来,不顾周围人来人往。这像牛一样的犟脾气发作起来,小西妈妈拦都拦不住。最后只能应允了,小西这才乖乖的跟妈妈回家了。
这种经历许多家长应该都见怪不怪了。孩子一味的表露自己的倔强,家长多是举手投降,或是简单粗暴的应对。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衍生了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常说,自己孩子生来就倔强。其实不然,存在着生来性格相对他人而言更加执着的孩子,但是过分的倔强,软硬不吃的孩子性格并非与生俱来。
孩子性格过于倔强的可能形成因素:1、家长的溺爱导致孩子肆无忌惮蒙田曾说过:"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
倔强多是孩子为了获得某种满足表现出的性格特征。而父母的溺爱恰恰是纵容这种性格特征出现的"推手"。
现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孩子在家中都享受着掌上明珠的待遇。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和长辈都尽最大程度满足。这种溺爱让孩子只有"得到"的认识,逐渐养成了倔强的性格。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无法满足需求,就采取哭闹的行为让家长妥协。
2、家长的负面标签"暗示"许多家长都无法摆脱对孩子的刻板印象。孩子偶然的一个错误就会被家长贴上"负面标签"。当孩子今天十分倔强的向要求家长必须买玩具车。家长可能就会对孩子说:"没见过你这么倔强的孩子"。无形之中给孩子贴上了"倔强"的负面标签。
当家长又不以为意的将孩子的倔强向他人传递,孩子又被再次暗示,"原来自己是一个倔强的人。"久而久之,在家长的标签暗示和孩子自身的心理暗示双重暗示下,孩子就养成了倔强的性格。
3、家长的性格影响有一些本身就是倔强型性格的家长,经常有倔强性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孩子就很容易在耳濡目染中被影响,去模仿家长倔强的脾气。
举例而言,家长执着的要求孩子必须在七点之前吃完饭,不吃完就不许看动画片。而当孩子因为要生病了无法看动画片,但孩子却非要找事先约定好话语中的漏洞反驳:"明明说了七点前吃完饭可以看,我已经吃完了,我不管,我就要看动画片。"
以上三点可见,孩子的倔脾气不是与生俱来的,与父母后天的教育息息相关。所以家长应该合理引导,尝试解锁"心理暗示"的教育方法,有利于缓解孩子性格倔强的问题。
何为"心理暗示"教育?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来自外界或自我的愿望、看法、评价等从而影响判断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作为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存在,兼具积极和消极的两面。
家长通过利用心理暗示的积极效用,来实现让孩子不那么倔强的教育目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有何效用?让孩子转移注意力,缓解执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2个孩子成绩差不多的孩子解一道题。当第一个孩子解题时候,他告诉孩子这道题很难,很多人都解不出来。当第二个孩子做题时,他告诉孩子这道题很简单,五分钟之内绝对可以成功。
结果,第一个孩子花了十分钟没有解答成功,第二个孩子成功在五分钟之内完成。显然科学家的积极心理暗示有了成效。孩子从必须解题成功的执着转变为这题很简单,我觉得一定能够成功的积极暗示。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可以采取这种积极的暗示教育方法。当孩子倔强于某一事物时,转移孩子注意力,缓解孩子执着。
运用"心理暗示"教育,需要注意这三点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家长无需给到孩子面面俱到的照顾,以爱之名的"溺爱"不可取。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需求都能被满足,就不会轻易的形成倔强的个性。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意识,让孩子有主动思考,发散思维的能力。就不会轻易的被外界环境的"负面标签"所暗示。当孩子越发独立,足以独立面对挑战,就会有更强大的能力和足够的信念。
当孩子有了自己已经具备独立处理事情的自我心理暗示后,他就会更加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用以验证暗示。
2、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有的孩子有倔强的表现是因为家中没有规则。在一档美国综艺《超级保姆》中有一家人的孩子都非常倔强,三个孩子没有一个听父母的话,还随便叫父母的外号,对父母一点也不尊重。超级保姆到来后,指出家中的问题是因为家里没有规则。
于是保姆给家里制定了规则,和每个孩子谈话,确保他们听懂了规则,制定奖惩措施,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执行。一个星期过去,孩子们变得有规矩,不再因为一点小事大喊大闹,也愿意听父母的话了。
规则在家里是很重要的,有了规则孩子才能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坏的,有的孩子坚持做一件很恼人的事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件事是坏的,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建立规则,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当家长认为觉得孩子太过倔强,难以管教。不妨试一下"心理暗示"教育法,让孩子不是正面的感知被束缚,而是旁敲侧击的给孩子进行暗示,对于而言孩子更受用。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父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