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模仿的对象,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人。
父母的一句话,一举一动都投射在孩子身上,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要教育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父母需要成为那样的人。
一、有修养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教育来自生活点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卢梭说,人的教育是在他出生的时候开始的。 在他不能说话和听话之前,他已经接受了教育。 父母的话在孩子的教育中尤为重要。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话叫“养不教父之过”,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一切教育,或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归结于父母自身生活的端正和完善。”
教育是一个安静的过程,孩子要成为有教养的人,首先父母也要做到有教养。
年幼的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获得与父母共同的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以来,这种模仿逐渐内在化为孩子的性格。
如果父母做出没有教养的行为,孩子也会通过模仿该行为,成为没有教养的人。
父母以身作则的道德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一环。 它决定着孩子长大后品德是否高尚,事情是否妥善处理,所有这些意义对孩子的人生来说,都远远大于遗传智力的影响。
你的教养就是你孩子的教养。 修养,以德养德,要求孩子做的事,家长必须能做到。
二、正因为有父母的格局,孩子才能优秀“格局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基本框架,它展示了一个人的度量,也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直接反映。” 父母的视野和态度决定了孩子世界的宽度。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 只有父母有格局孩子才能走的长远。
作为父母,不能只在意孩子吃饱穿暖。 对孩子的关心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也请在精神层面上关心自己的孩子。
养育孩子并不只是“养育”。 除了物质上的满足,父母还应该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有较大结构的父母可以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价值,创造各种可能性,内心会变得强大。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视野和态度。 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失去自己,拥有庞大格局的父母并不是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孩子身上,而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生活和思考的空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育孩子不能一蹴而就。 抚养孩子,让他接受教育的目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光宗耀祖,赚大钱,买大房子。 如果父母的格局视野局限于此,孩子的格局也会受到限制。
三、父母有远见,孩子的未来很广阔在《论语》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孩子。
父母的远见中隐藏着孩子的未来。
在《战国策》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母,没有人不为自己孩子的将来考虑。 父母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但可以给孩子的理想和未来添砖加瓦。
孩子的成长之旅总是要面对许多十字路口,在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需要父母为孩子提供指导,此时父母的远见卓识展现出了价值。
有远见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为孩子的未来做计划。 让孩子快乐幸福,绝不是让孩子处于散养状态。 让孩子做孩子,即使有孩子的样子,孩子的生活中也不只有玩。
学习和乐趣并不是相对立的。 有远见的父母不仅仅是成绩论,简单粗暴地评价孩子“成王败寇”,反是能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发现孩子的优点,引导孩子不断完善自己。
父母有远见的话,孩子将来的道路会变得更宽广。
四、父母有原则,孩子有纪律父母的爱可以是无条件的,但一定要有原则。比起无条件地宽容,原则上教育孩子更重要。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原则,或者尽管有原则但经常违背原则,那孩子的将来可能会发生很多麻烦。
有原则就是要遵守规则。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们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破坏现有的规则,原则上要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耐心改正孩子的错误。只有父母有原则,才能教育有纪律、道德感强的孩子。 如果做父母的不坚持父母的原则,放纵孩子,不让孩子理解道德规则,那么受教育的孩子也没有原则,没有纪律观念。
孩子越小,父母越需要理性,越需要遵守原则。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必须以坚决的态度让孩子划清行为界限。
许多家庭都有这样的共同点。 虽然家庭有规则,但孩子哭闹会让父母失去原则。
许多娇生惯养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得到满足。 如果不哭不闹,父母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降低对自己孩子的要求,降低最低标准,失去做父母的原则。
要让孩子遵守规则,教导规则,父母必须首先坚持自己的原则。 监护人对自己的孩子制定了一些规则后,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不能轻易破坏规则。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掌握尺度,不失去爱,坚持自己的原则。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复制父母的行为,还复制这些行为背后的品格、修养、原则、结构。
要成为好父母,应该明白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完善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只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父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