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杜甫,你脑海里浮现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他惯有的“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还是他“现实主义”的诗歌类型,亦或是他“诗圣”的别称。BBC将杜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没有看到李白,没有看到王维,却单单看到了杜甫。余光中曾说,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们还要补上,杜甫眉头一蹙,又补全了半个乱世。
少年爱李白,老来识独意。纵观杜甫一生,你读懂了多少?他难道只是书上寥寥的“沉郁顿挫”四个字吗?显然不是。杜甫是如何“活”了一千多年的?让我们抛开一切的传统来深入大唐历史上的另一个杜甫。
杜甫在给自己做传的时候提到了四个字——“承儒守官”。杜甫生于儒世大家,继承着儒家所惯有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恪守着自己的官职本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只是一个呆板,腐朽,不知变通,只知深沉爱国的人。“承儒守官”是家族使命,是信仰使然,却不是人生的全部。一个被称为诗圣的人又岂能被这四个字就囊括了整个人生,拘束了整个灵魂。
人们对杜甫的误解很多,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从来都不是一个只盯着脚下的土,而不去仰望星空的人,若论起放纵、疏狂,年轻的杜甫是“当仁不让”的。
杜甫的狂杜甫的性格大多是继承了他的祖父杜审言。那么杜审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被称为“大唐第一狂客”的奇人哉!
为什么说他狂呢?在他眼里,初唐时期作诗方面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即使是一代贤相苏味道、好友崔融等人。这老人,老虽老,但性格却似小孩,爱调笑人,爱饮酒作乐,说他是老顽童也不为过。杜老爷子63岁时,因遭受之前的流放之苦,再加上老来身体愈发不如从前,卧病在床,生命垂危。他的好友宋之问等人来看望他,在病榻旁,却听见老人轻蔑地说道:
“嗨,被造化小儿捉弄一下”他把“天命”戏称为“小儿”,你说他狂不狂?随后他又笑说:“我死后你们应该高兴才是!”
这话可让众人摸不着头,甚至有些许惶恐,便问道“高兴?”
“对呀,应该高兴,我写诗写得太好了,一直压着你们,我死了,你们才有出头之地啊!不过可惜的是,你们这几把刷子,接不了我的班呀!”这话真叫人听完哭笑不得。
这老爷子生命垂危之际也不忘调笑后生,不避讳“死”这个字,让人莫名地对这个老人心生喜爱之情。要知道《后唐书》是这样评价他的——“矜诞”。什么意思呢?“狂得有点荒唐,狂的非常自信”。当然关于他的“睥睨众生”的故事还有很多,杜甫多多少少受着他祖父的影响。
如果你以为杜甫一生都像个苦情戏主角一样,漂泊、颠沛、留离、孤独,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唐代诗人,多多少少都是有着狂妄才气的。在杜甫早年未经安史之乱前,也曾年少轻狂,有着一身的少年正气,正是鲜衣怒马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他早年所做的诗。当“我”登上泰山的山顶时,由“我”俯瞰众山,“我”在上。这里他的“狂”有着对大唐盛世的憧憬,对大唐帝国的赞叹。
你以为杜甫晚年就是被世俗磨平了棱角,没了傲气?只是写尽世间疮痍、民间疾苦?那可不见得。“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你以为在经历战争之后,看遍战后满目疮痍,体味过贫穷孤苦的杜甫向世俗低头了吗?如果真是这样,杜甫怎么还能被称为“诗圣”呢。能被称为“诗圣”,可不只是诗歌作品写得好,自然还需“思想境界高”。所以说,他依旧狂。只是这时候的“狂”不同于年少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而是在历尽沧桑、与世俗共患难之后,沉淀下来的“狂”。文人的傲气与骨气在他身上并不会消失。
杜甫和李白说到这,也不难理解杜甫为什么崇拜李白,他们又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了。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两个都有着狂的内心本质,又都才华横溢,一个主要写浪漫主义诗歌,一个侧重于现实主义诗歌,浪漫能补现实的直白,现实能补浪漫的空泛,这难道不是天生的好朋友吗?
杜甫对李白有多喜欢,看他的诗歌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来,他对李白的敬仰可以说是从字里行间洋洋洒洒地表现出来。杜甫前前后后为李白写了十几、二十几首诗,但李白呢,现在公认的直接写杜甫的就两首诗。
李白给杜甫写的一首诗,尾联有这样一句话“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意思就是,你我二人喝完这杯酒,就各自分开吧。不得不说这很“李白”,拿得起放得下。但杜甫就不一样了,他写得甚至还有点肉麻,“醉眠秋共被,携手共同行”,你我二人喝醉酒之后啊,盖着一张棉被,第二天手拉着手一起走。李白的洒脱,杜甫的深沉,两人的友谊直到现在都不失为一段佳话。他二人之间的趣事,也至今可以让人开怀。
杜甫、李白、高适,三人求仙丹。李白44岁那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也在这一年见到“谪仙人”李白。他对李白的崇拜之情可谓是终于有处可发了。李白是个真正皈依道教的一位诗人,所以他就想着“我”恰好被皇上赶出来了,“我”这心情不好没地方可以发泄,终日饮酒消愁也不是个事呀,想着想着吧,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去寻找仙丹去。于是李白便忽悠着杜甫,一起去寻仙人,求仙丹,杜甫又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他没思虑太多,觉着偶像的路我也得去走走,看看偶像的意气风发。从此二人遍踏上了寻仙路,谁知仙丹没找着,在途中碰见了高适。他们又忽悠着高适与他们同行,恰好这三人志趣相投,从此便一同踏上了漫漫寻仙路。
唐王朝的道家风气浓厚,服用仙丹在上流社会更是一种风尚,时尚。看到这,肯定有人好奇,为什么单是上流社会呢?哎,要知道,这炼仙丹可是件耗时耗钱的事,普通老百姓们哪来那么多闲钱去折腾。
话说三人后来可是一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终日饮酒作诗,访名山,寻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可啥也没找到,于是杜甫终于有一天猛然醒悟,不干了,和李白打了声招呼,走了。这时的杜甫虽是30多岁,但可谓是可爱至极,唐人呀,受时代影响,多多少少都是有点浪漫气息的。
晚年的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那时的唐王朝早已不复当年盛况,长安城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济世情怀的杜甫,当然要路走泥土,笔写沧桑,我们又怎能要求他仰望星空呢?他的诗是书写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诗史,而他本人更是忠君爱国的伟大诗人。但人都是具有多面性的,若我们只了解他显露在大众的一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是构不成那个在盛世降生又时逢乱世的伟大诗人杜甫的。杜甫的伟大不仅限于诗,他的伟大来源于我们道不尽的岁月沧桑,说不尽的博大深沉。他的伟大有着起点却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