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习惯的反思
1、自学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引导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由自己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了解知识,掌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分析知识的前后关系,反复推敲,了解教材,加深对知识认识和掌握。
通过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点、发现问题,从而在课内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掌握课程主动权。
2、上课认真的习惯认真听课,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听,认真听并积极思考。
即使你已经先学习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把老师的想法、其他同学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理解并加深记忆。
3、积极观察思考的习惯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会观察,逐渐养成观察的意识,学习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个意思,“观察”一个是看一个是思考的意思,如果光看不想,这不是真正的观察。
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积极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
4、善于提问的习惯主动提出问题,带着疑问来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
学问,学问,学习就应该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只会害自己。 自动学习的表现之一就是爱提问,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都是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5、切磋琢磨的习惯《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面对问题要互相帮助,展开讨论。
每个人都要吸收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像蜜蜂吸收群芳精华一样,经过反复加工,才能酿造出知识的精华。
6、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其实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作业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书面的,二是思考和实践操作。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应付父母。
也有同学对作业的态度不好,总会拖或者干脆抄,马马虎虎,能不做的就不动笔。有些同学自命清高,简单的不做,复杂的又做不对。
所以同学们要端正对作业的态度,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找到方法、理清思路并做出总结。
7、仔细审题的习惯审题能力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抓住语言,抓住关键字,正确理解内容,提高审题能力不但能加快做题的速度,还能提高正确率。
8、习题做完后反思的习惯一般来说,习题做完后,必须从五个层面进行反思。
第一,是怎么做出来的?解题的方法是什么;
第二,为什么要这么做?解题依据是什么
第三,为什么会想出这样的方法?解题的想法是什么;
第四,有没有其他方法吗? 哪个方法比较好?
第五,有没有类似的习题? 思考变化,发散思维。
当然,如果出现了错误的解,还需要进一步反思。
错误的根源是什么? 解决同类问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为什么会犯错误呢?
9、复习归纳的习惯复习要有规律,复习要及时。 否则,超过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要花好几倍的时间,效果也不好。
每天尽量复习当天的内容,每周进行总结,学完一章后,反复复习。
每个章节的知识都是分散的、孤立的,要形成知识体系,必须在课后进行总结。
10、整理错题的习惯平时有什么疑问和错误的地方必须马上拿起本子记住。很多同学都有错题本,这是一个好习惯,并找些同类型、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去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相关标签: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