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懂草书完全是,是,是有道理的!
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懂草书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书法,就像听苏州评弹,你听不懂唱词,但是能欣赏乐曲的优美与唱法的高明。那么,什么是欣赏书法的关键点?
唐朝张怀瓘就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行。
其意为只看神采,神采是什么?首先是造型的效果,但在中国语意下可以有更深的含义比如神品,神韵,风神等。
—1—自古书法家的创作分两派:第一种是凝神绝虑。书写者在创作时,首先保证一种恬静的心情。收视反听,绝路凝神,心正气和。心为君,手为辅,意在笔先,笔居心中。作品风格完成之后,一眼就可以看到凝练严谨疏朗雄强的风格。
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美,欧阳询在《付善奴授诀》中传授是这样写字的: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敬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
刚开始学习的学者定要从从开始,但是到后来宋朝人认为这样的写字实在书太压抑性情了,太束缚个人感情了。
第二种创作,创造之前固然内心有一个意向,但是更多的是随心所欲,画自然来寻找笔墨,水到渠成。
怀素《自叙帖》所引的戴叔伦的绝句中也说到自己的创作: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心和手互相引发,互相刺激,所以说“相师”。
欧洲近代画家也多放弃了打稿、构图、素描……这样一步步经营的办法。比如马蒂斯、毕加索创作时,都是大刀阔斧地修改。毕加索说:“我作画,像从高处跌下来,头先着地,还是脚先着地,是预先料不定的。”
正是戴诗所谓“怀素自言初不知”,在提笔蘸墨的时候,心里并没有一幅清清楚楚完成了的作品。
所以,写草书的人大半时候是,“长幼集,贤豪至,枕槽籍曲犹半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看得懂?创作时所有的情绪潜意识等等都出来时,你显然是看不懂的。
《书断序》有一段,暂且可以教你看一下: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
—2—宋代书法理论家姜奠在《续书谱》里写道: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锤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诸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宋人赞赏晋人的潇洒自然,而反对唐人书法的平正规矩。苏轼也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此时,你要懵了,到底哪种风格好?
只有当你了解更多,学习更多古人作品时,你就越明白,其实观书要观神。观书写书的过程是一个养神的过程。只有自己的神强大的,自然也会一眼识得书法家的神采,自然也就知道哪种更适合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
通过写字能够养气,亦能助气,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习认识古人的精神品格,潜入古人的心灵生活,体味到那些点画产生于怎样的心理基础,以至于神交。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羚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泪泊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酥酿学问也。
亲,还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