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养育子女是父母的本能,但事实远不止如此。
俗话说,生孩子容易,教孩子难。养育好一个孩子实际上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父母要想让孩子更优秀,就必须知道家庭教育的禁忌。
一、避免过度保护。中国有句老话,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会引发很多教育问题。
很多父母很爱自已的孩子,总是把孩子绑在自已身边,舍不得孩子受一点伤害。
孩子想自己吃饭,父母怕孩子吃不好,非要喂。
孩子想自己穿衣服,父母怕孩子冻着非要帮着穿。
孩子想帮忙做家务,父母又怕孩子撞伤了。
中国式父母爱孩子,总是有这种担心或那种担心。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但过度的保护和溺爱是不理性的表现。
这样的做法不能帮助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是培养“巨婴”的温床。
二、避免过度奖励。有一位母亲分享过自己的育儿经验,说:“给孩子物质奖励比一百句说教更有效。”
当然,暂时的奖励是最容易达到教育目的的,但长期以来不断奖励可能会变成一种贿赂。
例如,在幼儿时期,父母可以奖励孩子零食或小玩具,达到对孩子听话的效果。
但是同样的诱因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效果并不明显。
孩子想要的东西从玩具、零食上升到零花钱、电子产品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需求也越大,孩子的口味也越大。这样的奖励变成了一个无底洞。
用行贿的方式教育孩子一开始是有效的,但慢慢地就会发现,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下降,更不用说孩子做事的动机了。
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长时间形成的习惯可能会使孩子听不懂父母的安排。
不给奖就不听话。
三、避免贬低。很多父母都有这种心态,希望通过刻薄的话刺激孩子,让孩子起床。
“你怎么这么傻,不知道长得像谁。”
“看看你,这么点饭也吃不完,真没用。”
“眼睛去了哪里,这都看不见的。”
“看看别人,再看看你,你有多差。”
父母想通过言语刺激孩子,刺激孩子内心的不服,却忽视了语言的杀伤力。
对孩子的长期挖苦实际上是无形中给孩子定性。
父母直截了当地宣布孩子的好坏,并给孩子贴上标签。
你知道,有些标签一旦贴上,一辈子都很难撕掉。
在父母的贬低挖苦下长大的孩子们,内心深处也会认为自己真的就像父母说的一样。
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卑和敏感,生活在自卑下的阴影中,孩子如何能健康成才呢?
四、避免纵容。很多孩子做错事时,父母总是以“孩子还小”为由为孩子辩解。
“孩子,童言无忌,别见怪。”
“孩子,不懂事,请谅解。”
“他还是个孩子,不要跟他计较。”
童言无忌,不是没有禁忌。
孩子犯错误是小事,父母盲目容忍是最致命的。
孩子满口脏话,不懂得尊重人,打断别人说话,父母不管教,就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祸根。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孩子脾气急躁,动不动就对别的小朋友甚至大人对手,父母不管教就让孩子发展。
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把孩子培养成粗暴暴力的人。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父母为了省心,纵容孩子去玩。
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教育不仅要重视方法和技巧,还要知道其中的禁忌。
育儿并不容易。
对育儿禁忌了解多一点,对孩子来说,就会少走弯路,少进一个坑。
相关标签:教育孩子孩子成长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