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读书还是孩子读书”!“这让家长辅导,那也让家长承担,连作业都让家长批改,要老师干嘛的?!”愤怒的家长以更愤怒的姿态退出了家长群。此事被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在万众声讨家长群的火力下,家委会顺便挨了刀,被某些家长怒叱为狗腿子、马屁精、戏精,秀存在感……个中尴尬,一言难尽。
身为家长,自然负有监护教导孩子之责。这种责任与学校和老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并无冲突。之所以退群引发家长和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根本原因还是来自家校关系的失衡。在社交工具不够发达的年月,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并不具备即刻性,也正因为没有即刻性,令双方的沟通有了一定的缓冲空间,不至于让家长产生时时刻刻被捆绑的感受。成年人特别是家有学龄子女的中年人在社会上有多难,无须赘述。生存发展的竞争压力已经让这群人透不过气,要应付的除了各种工作群、业务群、项目群、甲方乙方群,还有人人都躲不掉的家校群、家长群。他们深知不能得罪领导,哪怕对方让他们周六凌晨五点钟起来赶材料;也知道不能到客户群发飙,毕竟衣食父母,开罪不起。忙完外面,一转头发现在家长群(家校群),自己的娃成了负面典型,孩子的差表现,透出家长的失责与失职,继而转化为某种愤怒,也符合人性之惯常使然。
被人诟病的家校群和家长群,大致是这样的:老师但凡发点儿什么,家长们排队点赞送花,叮咚叮咚的提示音响个不停,这类家长群尤其以小学幼儿园阶段为甚。把消息设为免打扰吧,一天下来滚动无数条,很有可能没看到就错过了明天要交的材料和签字打卡的信息。此时,再遇上某些热闹的话题讨论,此起彼伏的提示音不绝于耳,说不烦,那是骗人的。
班费交不交?教辅定不定?作业签不签字?活动报不报名?孩子在校状态是否随时掌握?某个决定是否同意或反对,理由是什么?即便不想对家长群家校群动态保持深切关注,以上这些问题它始终存在,始终需要家长们加以关注并给以回应。不指望所有孩子都能自动自觉高效完成功课,英语的打卡,文科的背诵,数学的练习,课外素质教育作业的布置……这一切,需要家长保持跟进。孩子学习压力增大,老师的教学指标考核也不是摆设,这些压力自然会透过家长群或家校群传递到家长这边。任何人想在这种结构性失调中保持泰山压顶我自巍然不动的淡定,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家长群还有那么多“别人家的牛孩子”让人羡慕,刺激着自己对自家熊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感不断升级。种种自身的、外来的因素叠加,发生怒退家长群之举动也毫不奇怪了。
家长群或家校群肯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我们应当讨论的,是家校群具体的存在形式。本人的家校群,在孩子小学阶段是QQ群,初中阶段,学校用钉钉群沟通家校,小学和初中,家长用微信组建没有教师参与的家长群。这样做的好处是,家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彼此都有了相对自如的空间进行讨论。家校群多用于接收学校信息,家长群则可以更加开放地讨论与教育相关的多元话题,可杂,可精,可多,可少。在家校之间,则由家委会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每个班都有家委会。坦诚地说,并不是每个家委会都能恰如其分地发挥职能。家委会的组建本来就是自发的,老师在其中只发挥很小的作用。家委会本领如何,是否有效或者反之,大概率取决于这个组织,其成员的个体才能、行事方式、团队结构、组织形式等。而这些是无法在家委会组建之前进行事前考核和反复演练的。换句话说,光有一腔热情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家委会使命,有时候反而因为过度的热情导致家校、家长的矛盾滋生。这类例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碍于篇幅此处省略。家委会,应当把握原则性大事据理力争,小事不折腾,日常事少折腾的理念。不折腾家长,也少折腾自己。当然,那种以加入家委会换取某种利益交换的情形,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一个朋友说,他最近因为刚上初一孩子的作业搞的嘴角起泡,夜晚失眠,精神不济,对此我感同身受,我又何尝不是这样。身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所谓的“眼不见心不烦”的,这是家长职能所在使命所在,或者说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