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前不教子”,又说,“打人不打脸”。然而,就有这样一位母亲,人前教子,耳光相向,导致育儿悲剧。
9月17日,湖北武汉江夏一中一名九年级男生跳楼身亡。根据监控显示,男生在教学楼楼道被母亲教训,期间挨了两耳光。母亲离开后,男生默立两分钟后,转身爬上栏杆跳下,路过的同学试图阻拦未果。
据江夏区网信办通报,男生事前在教室与同学玩扑克,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我身为本班同学,我为他辩解,他没有上课打牌,打牌的时候是下课,他妈妈骂人骂的很大声音,隔着一面墙打巴掌和骂人的声音都听得见”,有在场学生这样评论。从该母亲大庭广众下敢于高声打骂,而身高超过过妈妈的儿子默默忍受的情景来看,这是位家教很严而且十分强势的母亲。但她恰恰不懂,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正是人格形成和自尊心特别强的时期,非常在意周围他人的眼光和看法。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很容易感到羞耻而无地自容,不惜以命相抗。那些在家里可以进行的打骂体罚,在公众场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相信这位妈妈一定痛彻心扉。
无独有偶。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学发生一起学生坠亡事件。据校方通报,坠亡学生系该校软件学院18级学生时某,该名学生在当日下午的课程补考中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并没收试卷,学生离开考场不久后坠楼。
自尊被认为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自尊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它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价值的认识,不只是因为“做”了什么,而只因为“是”什么。自尊的定义可界定为个人的自我满意,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自豪。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孕育健康的情感,帮助青年建立正确的目标,以一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同时,又是一种掩饰与包装,脆弱而敏感,一旦遇到挫折,便会自暴自弃,不能接纳自己。
青少年自尊心脆弱反映了一些社会的压力,这些压力包括成人们对他们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看法,这造成了青少年负面的自我形象,进而产生E·埃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危机”。
同一性危机也称同一性混乱。是E·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一性危机出现在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五阶段(12~18岁,现实情况可能还要延后),指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同一性失败的现象。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回避考虑个人品质、努力目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课题,甚至无法“发现自己”。上述案例无论是“默立两分钟”的中学生,还是一个人“在教室内哭泣了20分钟”的大学生,这种迟疑都是体味自尊心挫折,在处理“同一性危机”。如果你懂得自尊心对青少年意味着什么,如果你能体会“自我同一性”被撕裂的痛苦,就不会简单地归咎于抗挫能力差,而对悲剧根源有更深刻的认识。
摧毁一个人,最可怕的是摧毁他的自尊和自信。不要说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即便是成人,估计也很少有人能承受大庭广众被辱骂被打耳光的耻辱。
现在的家长确实不好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都希望得到学校老师的照顾和帮助。但事实上,一些学校和老师,遇到问题,事无巨细,动不动向家长告状,把监管的责任尽可能推给家长。而家长很容易受到老师告状的情绪影响和负面心理“纵容”,或为了给老师好印象而不恰当地加重对孩子的斥喝处罚,江夏一中案例的妈妈是否受到这种管教“鼓励”也未可知。
其实,从某种角度看,青少年自尊心强一点未必是坏事,它是一个人自觉自为自律的开始。保护和呵护这种自尊心,总比摧残和打击要好。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