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学生的时候,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老师给学生一道题目,学生不会做,老师告诉他“这道题应该用这种解法做”,学生恍然大悟,把题目做出来了。于是,学生以为自己学会了,老师以为学生也学会了。但实际上时间长了,学生又忘记了,或者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又不知道怎么办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在别人告诉了方法之后能把解题过程写下来,不是真正懂了。打个比方,就像建筑工地上,工程师叫建筑工人应该怎么做,建筑工人按工程师的要求去做了,这等于建筑工人的水平与工程师一样了吗?显然不是。真正懂的是工程师,而不是建筑工人。建筑工人只有在不需要工程师提醒的前提下知道怎么做,才能算和工程师一样明白,否则,他永远只能在工程师的指挥下工作。而学生如果没有真正懂,他也必须在老师的提示下才知道怎么做。
问题在于,考试的时候老师没法给他提示,他必须自己去找到问题的解法。因此,如何找到问题的解法才是关键。解法找到之后,如何具体去做,是比较简单的事。但我们的教育,恰恰是把重点放在了后者,而不是教会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部分老师自己也不太理解如何去寻找解法,他给学生讲授的题目,都是已经有标准答案的,他只不过是按照标准答案照本宣科,他也不明白别人是怎么找到那种解题思路的;二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求解题思路确实很困难,需要更高的教育水平,沟通能力,需要对所传授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需要因材施教的能力。
另外,引导学生具备自己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需要耗费的时间也会比较长,这与现在的教育考核机制也相互冲突。现在对老师几乎每月都有考核,而这种更有价值的能力的提升,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可是,一年以上可能已经换了老师。也就是说,一个按照正确方式教育学生的老师,很有可能受益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接手他的班级的老师;即使不换老师,他也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承受考核的压力。这对于老师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结果。
还有些家长也比较急功近利。他时刻盯着每一次考试,哪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像天塌了一样。大部分家长不太明白教育是需要过程的,他也看不懂孩子能力究竟是否提升了,他唯一能看到的是分数。在家长看来,分数高了,就意味着成绩好了。这也会给老师形成很大的压力,也跟着急功近利。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学校里的现状是很难改变的,但在家里,家长可以改变。家长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孩子“寻找问题的解法”的能力上,而不是在别人告知了解法后书写解题过程的能力上。学校如果无法提供这种教育,家长应该尽可能向社会寻求,寻找真正有能力的老师,花一至两年的时间,在课外对孩子的这种能力进行提升。
实际上,如果把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孩子的学习就会很轻松,大可不必如现在学得那么辛苦,成绩却总是提高不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种工作最好不要到高三才做。高三的时间学校基本上全部占用了,学生挤不出时间进行任何额外的学习,而且很快面临高考,时间仓促,效果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如果从高一开始便进行这种针对性训练,到了高二,最迟到高二结束时,孩子的这种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他的成绩也将突飞猛进。
这是我对任何想给孩子寻找课外辅导的家长的一点建议,希望能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相关标签:学习方法家教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