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上海教育之残酷,何也?

2020-04-29 07:05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1st

这些年,中国一二线城市教育竞争之激烈残酷的问题屡屡展现在大家面前。大部分人对此都不太理解,为啥一个幼升小都要竞争的如此激烈?

不仅要考刚满6岁的即将踏入小学大门的小学生,还要考家长。区区一个幼升小都要竞争如此激烈,那么未来,在如今这个二胎已经全面放开的时代,一二线城市的k12教育(小学到高中12年)将变成怎样的一个情况?

这个问题,可能在一二线城市的家长心中,可能已经成为仅次于甚至是并列于房价问题的一个让人焦虑的问题。毕竟,房子可以不买,也可以十年只买几次。但子女教育,则是一直要贯穿子女从出生到上大学这十八年间!

谈起教育,很多一二线城市的70后80后,尤其是之前来自非一二线城市的地区的家长,都会有个很大的困惑,为什么自己小时候一路考学上来,不也好好的?既没有上过什么辅导班,也没有请过什么家教,除了在学校苦学,就这么一路考学上来,好像也挺普通的,并没有花费父母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

为啥到了一二线城市,当有了子女,教育起来不仅要花钱送去辅导班,还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陪娃一起学。有不少民办名校,都透露出希望家长双方最好能有一人全职带娃才能跟上学习的意思。

2nd

中国的教育怎么了?

一二线城市大部分家长在面对以上问题时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北京上海占有了太多的高考名额,所以二线城市的小孩苦。这是大部分二线城市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候的答案。

既然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了,那买北京的学区房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线城市家长的疑问。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是不是真的是体制问题?

要想回答,说简单也简单,说到底就是个供需问题,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搞清楚。供方是每年大学招生人数,以及为了上大学就必须上的普通高中招生人数。需方是希望上大学以及为上大学就必须上普通高中的人数。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6.7万人,在学研究生198.1万人,毕业生56.4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在校生2695.8万人,毕业生704.2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3.3万人,在校生1599.1万人,毕业生533.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02.9万人,在校生2366.6万人,毕业生792.4万人。初中招生1487.2万人,在校生4329.4万人,毕业生1423.9万人。

普通小学招生1752.5万人,在校生9913.0万人,毕业生1507.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2万人,在校生49.2万人,毕业生5.9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413.9万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

看这个数据你就会发现,小学到初中录取率几乎100%(义务教育),高中到大学录取率也在90%以上(大学扩招)。最低的就是初中到普通高中的录取率上。初中年毕业人数1423.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02.9万人,录取比例是56.4%。

北京2016年初中毕业人数8.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5.4万人,入学率62.8%。江苏省2016年初中毕业生人数61.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1.8万,录取率51.6%。南京2016年初中毕业人数4.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5万人,录取率52.7%。

看上去,北京的高中录取比率高一些,但高得也不离谱,比起最为二线城市家长诟病的北京的高考一本录取率而言,和二线城市相比差别并不大。江苏省内部南京的普通高中录取率和全省比基本没差别,很公平是不是?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3rd

问题就在供需的“需”上面。

众所周知,改开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地区间不平衡在扩大。沿海省份和内地省份之间,城乡之间,省内省会市和非省会市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深刻的体现在人才和钱财方面。

人才方面,根据调查,北大清华每年毕业留在北京的学生人数有6,7000人,985高校本硕博毕业后选择去北京的有5,6万人,这还不算211和海归后希望去北京工作的人(每年12万人)。光985加海归选择去北京的人数,就已经超过北京每年普通高中录取人数2倍了。

北京每年一本录取人数也只有一万多人,清北录取人数也只有6、700人。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更为夸张,每年毕业生选择留在上海的高达80%以上。

收入方面,年12万收入以上报税人数,北京上海都分别达到了城市人口的8%以上,广州和深圳则达到了4%以上。南京杭州苏州厦门等强二线城市达到了2%以上。大部分非省会非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收入人群,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省会的人多。

湖北2016年度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已经结束。截至3月31日,湖北共有31.94万人进行了个税自行纳税申报,比上年增长70.53%。应纳税额98.94亿元,同比增长63.13%,占全省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2%。 其中,武汉市21.67万人,占总数的67.84%。

高知识、高收入、高资产人群组建的家庭主要聚集在国内一二线城市。这些家庭对于教育的认可度,远超过非一二线城市。身处这些城市的父母,希望子女上高中(而不是上职校)上大学(尤其上重点大学)的意愿最为强烈。

对他们而言,子女上高中上大学是必需品,而不是过去他们读书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他们自身的学历和财富也远高于其他城市的父母,但是国内教育体制确并不倾向于一二线城市。

大学录取名额是根据人口等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定的,到现在有改动但并不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有大量名额。

问题就出在这里:高中录取率则基本根据当地人口而非经济发展情况而定。

这里面有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就是中国的大学开始不包分配。之前大学毕业生由政府进行分配安排。从1998年开始到2000年,中国大学逐步废除了毕业生分配制度。在包分配时代,基本能保证毕业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从而解决人才均衡性的问题。

包分配结束后,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大部分选择了去一二线城市。自主选择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子女多数诞生在2000年之后,上学则要到2006年之后,就在这之后,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的k12教育进入到激烈竞争的时代。

这一批聚集在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聚集了全国80%以上的重点大学毕业生,70%以上的同等年纪的家庭的家庭财富,但只享有不到20%的教育资源(以高中录取人数预估)。

一二线城市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竞争是激烈并且残酷的,而且是内部的pk。就像一个笑话所说的那样,两个人被老虎追。其中一个说哥们我们再跑也跑不过老虎啊,另一个说我不用跑过老虎,我只用跑过你就行。

如果教育资源在供给侧没有改革,那么一二线城市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竞争就是个零和游戏。最终会达到一个多激烈的程度呢?在普遍重视教育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教辅产业在非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发展到占国家gdp的5%。

香港甚至出现了20多岁就有年薪8000万港币的名师。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内部,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北京集中在东城西城海淀和部分朝阳区的局面,其他区高考最高分也达不到清北的录取线。南京则集中在鼓楼和玄武。其他区的前十名甚至可能都达不到一本线。

单纯的看录取率已经意义不大。

传统意义:录取率=录取人数/报考人数

真实的录取率=录取人数/有能力录取的人数

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北京表面上高考和中考录取率都最高,但却是竞争最激烈压力最大的地区的原因。北京海淀区的牛娃大部分来自父母是双985硕士以上,年人均课外辅导费用10万以上,并且有专职妈妈带娃的条件的家庭。

不然,很多人以为上海高校名额多,教育就轻松?恰恰相反,实际上,上海妈妈们的焦虑远甚于其他二三线城市。

4th

那么,解决一二线城市教育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很遗憾,在目前供给侧没有得到改革的现实环境下。如果选择子女走传统的应试教育一路高中到大学,此问题几乎无解。

选择出国留学是一个办法,但如果只是出国读大学,那一样要在国内读高中,而国内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高中资源分配和经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方面。这也得不到好的解决,除非进一步提前子女出国接受教育的时间,比如高中乃至初中阶段。而这对大部分家庭而言,实在很难操作。

还有一种方法,让孩子在初高中阶段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就读。但子女年纪小、未必适应当地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夫妻两地分居也是大问题。

不过换个角度,如果不走传统的高中大学教育路线。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父母自己的专长,进行针对性的技能或其他方面培养,也许会是个不错的方法。

现今,中国已经进入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的阶段。

如果无法做到一路名校顺其自然到金领、白领,那就做一个专一技之能的技能工种和高级蓝领,也是不错的生活,当然也只能如此而已!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