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身边的家长抱怨“孩子大了不好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我们总想着给孩子买最好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去最好的学校、花大价钱学习各种兴趣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期望博一个好的未来。可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顶嘴、大吼大叫……
看了这支直击心灵的泰国短片,或许能解答你我心中的疑问。
1感恩与回报,在耳濡目染中习得
在学校当老师的主人公,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因家中无人照顾,他只能将患老年痴呆的母亲带到学校,坐在教室最后一排。
如此一来,
上课的孩子们势必容易分心,
这让家长们颇有微词。
“即便再值得同情,
但这是学校,
不是老师自己家啊!”
“就是呀,
天天把妈妈带到学校,
孩子们怎么可能集中精神学习呢?”
“为什么不直接请个保姆呢?”
甚至有的家长,
已经考虑为孩子办理转学。
种种蜚语流言传到校长耳中,校长也“忍无可忍”,把老师叫来谈话,不料这期间母亲走丢了···
正准备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听闻老师一声声呼喊母亲,全都一瞬间行动起来,自发帮老师寻找妈妈。
这时接孩子的家长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每天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感恩与回报,
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两门课,
孩子已经在无形中习得。
“妈妈,
要是我长大了,
一定会给妈妈开车。”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
回馈着父母的爱。
哪怕只是放学回家,
给父母一个简单的拥抱。
老师的孝举感动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
这支泰国以感恩为主题的广告,希望借此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愿感恩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一颗种子。”
2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
长大后却发现,
父母像孩子般,越来越离不开我们。
你受到父母多少的疼爱,
至少要回馈他们万分之一的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可趁父母健在,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3百善孝为先
孝道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则徐说:“不孝父母,供神无益。”所谓千里烧香,不如在家孝顺爹娘。
在你们家每天吃饭时,第一筷子菜是夹给谁?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很多父母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
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这个菜有营养,宝宝得多吃。”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第一口菜不见得营养更多,却让孩子学会了自私,认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
于是吃饭时,父母都还没有坐到桌前,孩子已经扑上来,把喜欢的菜吃了一大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家庭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其实都不是小节。
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
要将第一筷子菜夹给长辈,这样,孩子从小学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长辈。
将来走上社会,才会更加受用。
4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在家里,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妈妈先给爷爷奶奶盛饭,再给爸爸和妈妈盛饭,最后给孩子盛饭。
爷爷奶奶不动筷子,爸爸和妈妈就不动筷子,孩子也会自觉地等到爷爷和奶奶动筷子之后再吃。
还有就是家里有一位没有在家吃饭,或者晚回家,就一定要把菜和饭留出一份,等待那个家人回家吃。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孩子,肯定知道孝顺老人,心里有家人、懂得关心和体贴照顾家人。
这样他以后走进社会和自己组建新家庭后都会很幸福的。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父母懒惰,孩子也不会勤劳的;
父母喜欢撒谎,孩子必定会撒谎;
父母孝顺老人,孩子也必定会孝顺老人;
父母积极向上乐观,必定会影响孩子积极乐观。
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孩子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很多时候,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影响到孩子未来路上的关键选择,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命运。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素养的人,首先你就得成为什么素养的人。
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