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国人多年来学英语不学思维,鹦鹉学舌一般;蓦然回首时,发现自己其实竟是西方英语思维中的乞丐!如何不再在“乞讨”的这条路上泥足深陷,李嘉玉先生思索万般,发现了一条恰恰是通往西方文明的“真路”——学“Critical Thinking”。
《学英语让中国人变成乞丐》这样一个标题,看来似乎耸人听闻,然而一经思考,便深以为然。
“学英语”这个行为本身当然不会让中国人变成乞丐,只是国人多年以来在通往英语的这条路上走了许多弯路、遇到许多荆棘而不自知,到达目的地时才发现所求得的只是“嗟来之食”(或许甚至都没有发现)。多少年来,课堂上,我们的英语老师是这样教我们学英语的:背单词(为了记住单词发音,我们甚至在单词旁边用中文谐音标注),默单词,读课文,勾画重点句子,背诵重点句子,讲语法,背语法,周而复始。作为学生,我们从来不去想,为什么这样组词,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去表达;我们只是记住他们就是这样表达的,我们依葫芦画瓢就好,考试大半不会用错。常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有这样的困惑,读一篇外文,每个单词都认识,单个句子也认识,可是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不能理解它在讲什么!我们“鹦鹉学舌”般地学习英语,浮于表面。理解英语时,离不了中文含义;而用汉语的思维去学习英语,得到的永远只能是“嗟来之食”。
归根究底,我们疏于思维的再加工,缺少“Critical Thinking”,或许有人会问,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当然一堆术语组织起来的专业词汇,对批判性思维进行的定义,无疑是最简明甚至权威的概括;这里,笔者用一个例子来简单地阐释批判性思维。1968年,美国3M公司的科学家斯班瑟·斯尔沃博士发明了一种胶水配方,却不是很成功。这种胶水可以粘住东西,但粘得不是很牢固,只要轻轻一撕,粘住的东西还是会掉下来。所有人都认为斯尔沃失败了,他的发明从此被搁置下来,没人再提及。几年以后,斯尔沃的同事亚特·弗雷遇到了一个麻烦。他在教堂的唱诗班里演唱时,他的书签老是从曲谱中掉出来,害得他找不到歌词,唱着唱着就跟不上其他人了。弗雷为此很困惑,他需要的恰是一种有粘性但又不会粘得太牢固的书签,演唱时可以把它贴在曲谱上,需要换页的时候再揭下来,并且不会撕坏页面。弗雷想起了斯尔沃那次“不成功”的发明,于是灵机一动,把胶水涂在了书签的顶端,他发现,加工后的书签真的很“听话”,非常便于使用,撕下来时也不会遭到损坏,在上面记录一些东西也很方便。在此基础上,弗雷又研究了三年,在1977年首次研制成功不干胶记事贴,随后流行于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Critical Thinking”的魅力可见一斑。
谈及英语的学习上,我们真正要去习得的正是“思维”,正是“Think in English”;以“Think in English”去接近“Critical Thinking”,从而我们方能体悟到英语世界的精华。
而如何不再在求得“嗟来之食”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不再以乞讨的身份立于“英语”的面前,如何走向一条真正习得英语世界中的精华,这是自晚清以来一代代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东西,也是李嘉玉先生辗转反侧思索万般的一个问题。李嘉玉先生找到了,怀着雀跃,怀着无限期待,怀着满腔热情,或许还怀着那么点忐忑,李嘉玉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坚定地迈向这条路。
概括一点说,是领着求学者向“精英意识”这扇大门大步迈去。“西方人会对现象进行不断思考,然后去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而我们往往只看到现象,没有对实验或者观察的东西进行长期思考的过程,直接就蹦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产生不了科学,只能模仿,没有创造性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掌握他们的思想,只是看到他们的文化,盲目地跟着他们的文化去,那我们永远都落在后面。文化是表现出来的东西,而思想是驱动文化产生的东西”。所谓“精英意识”,李嘉玉先生不赘言,如是概括:思考、交流、判断、识别。简单的八个字,其后的涵义却是值得人反复品味。“思考”自不必说,没有思考,没有未来;“交流”,最终的指向是要能够影响别人,要有影响力,“学以致用”,学了是要有应用的能力;“判断”,指向的是实践;“识别”,“识别”要识别的,简而言之,“是要识别什么是‘美’”。
不止于“精英意识”这扇大门前,李嘉玉先生和他的团队要领着求学者打开这扇门,一起向着门后的世界深深走去。如何培养“精英”、“精英意识”?注重培养求学者“社会人文意识”,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两方面,这两者的交互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哥方面进步的主观源泉。进来,关于引力波的新闻在西方成为重大事件,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爱因斯坦的伟大思想。爱因斯坦在美国人眼里,不是一个物理学者,而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小学算数如何不佳,成为一件美谈。但是,他的音乐修养,社会意识非常强烈。他对一个问题,持久的不断深入的探索与其他伟大的学者一样,都离不开不断精进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他的世界观是他今天为世人所尊敬的主观前提。所以说教育要教给求教者的应该是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正确、坚定的借鉴者、求教者的姿态应该是:掌握英语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英语从语言学的工具范畴便为掌握一种新的认知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能力。
“语言是集‘工具性、知识性、文化性、思维性’于一体的声音体系”,秉承着这样的信念,有了4D这样一个独特的空间。语言的本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的出现是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需要。交流和表达情感是语言趋同进化客观驱动力之一。4D英语回归语言最初的面貌,注重使受教育者掌握语言的思维功能和文化内容,超越了外语学习仅仅是为了交流和获得信息能力的工具性功能。
语言不是语言学,语言学里的规范或是字典里的词汇都是人掌握文化和思维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的趋同标准而已。我们说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就是意识。每个人的语言所表述的就是他所掌握的文化和他的意识。我们没有必要把某个人文化和意识抽象成为语言学范畴的语言。我们也无法不去掌握文化和思维,而直接掌握语言。像中国过去那样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学习的英语,无疑是缘木求鱼;只能使中国人成为英语世界的思维乞丐。
在4D这个独特的空间里,受教育者拥有的英语是其特有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丰富的人文知识、奇妙的自然世界、深邃的主观自我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每个人的语言,其本质更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所谓“我手写我口”,而“我口”说的是“我思”,某种程度上,思维与语言无法分离。在4D这个空间里,受益良多的更是外语思维的形成,踏上批判性思维的桥梁,走向认知世界与自我的思想空间。这个独特的空间,恰如茫茫寒夜中的灯光,辽远温暖,照出一段特别的行程,指引迷茫者到达彼岸。
注:为了论证语言就是文化就是思维。我们举个反例。如何把一个人的语言,与他的文化,或是他的思维分开?既然,一个人的语言与他的文化及思维分不开,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每个人的语言就是他的文化,就是他的思维。
相关标签: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