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简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7-12-23 07:36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初中课程改革从2004年大规模铺开。回顾走过的道路,概括起来有以下基本做法:

第一,在宏观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实际把“课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目标融入学校的办学目标。如樱花园实验学校把办学目标定位为 “坚持‘造就教育’,不求学生个个全优,但求学生人人进步,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让每一位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带着微笑走出樱花园实验学校的大门。”

第二,明确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要任务。1,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变原来的注重教学“结果”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3,实践与探索上好综合实践课的途径与办法。并以此为引领和推动其它学科突出实践性教学原则。

第三,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1,传统教学方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关系。把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积累、能力训练和正面影响与熏陶三个部分,做到基础知识“砸死”。同时使干部、职员、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改”的参与者。2,新《课标》下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训练部分强调先学后教,把教材做为例子突出“学”与“教”的针对性。做到学生带着自学中的问题学,教师瞄准学生的需要教;并且牢牢抓住“二程”。突出思维和操作“程序”,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二是强化操作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形成习惯——习惯是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能力。3,“教”与“考”的关系。采用“双蒸法”,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原则,拓宽知识范围,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小结时结合学科界定归纳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以适应中、高考“选拔”的需要。4,教材内容多与学生负担重的关系。明确学习负担的轻重不完全在于量的多寡和时间的长短,而主要取决于学生被动学习的承受极限。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启动“内需”和实施有效教学上加大力度。

实践证明:

1,成功地实施新《课程》能够促进全员德育,使学生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

2,学生的学习等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3,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也引起某些思考。

思考之一:

《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师力不从心的问题?“课改”大方向已经得到证明与认可。而教师没有习惯的习惯严重影响着新《课标》的落实。其次,教师对课改缺乏深入理解,导致行为的表面化和不到位。再次,缺少必要的教学策略与技巧。建议加强对实施新《课程》的研究与总结,特别在尽快拿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技巧上下功夫。

思考之二:

“课改”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差,还是基本功和专业知识都有差距?实践证明是后者。很多教师根本驾驭不了教材,好似做无米之炊。建议,在教会教师如何“化钱”的同时,也教会教师如何“挣钱”——使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内化,或巩固与丰富相应的专业知识。

思考之三:

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教学的高低质量?实施新《课标》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无论是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不能用一把尺子,而要看学生的收获大小和整体素质提升的幅度。特别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平时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结合,教师的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此逐步落实终身学习的思想,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

相关标签: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