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隔代教育”的弊端怎么破?

2017-12-13 11:01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早高峰的公交车,小孙子坐在座位上,爷爷挎着书包站在旁边,两手撑住前后椅背,好似一尊守护神。每次有上下车的人经过,还要欠欠身子腾出空间。乘客给爷爷让了两次座,都被回以“谢谢,不用,我怕他坐不稳”。

“隔代教育”——那些吐不完的槽

“太宠了,把孩子都惯坏了!一把年纪的人了,还给孙子当大马在地上爬;想要什么东西都不隔夜的,立刻出去买,也不看价钱。孩子现在特别跋扈,有一点不顺心意就连哭带闹,气死人了!”

——会员家长骏骏妈

“我婆婆总是用不靠谱的土办法,上次吃鱼卡了刺,一会儿塞馒头一会儿喝醋,折腾得不行,最后去医院2分钟就拔出来了。有时候还把东西嚼碎了再喂给孩子吃,我说这么做不对,婆婆还生气,说老公小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哪里不好了?”

——会员家长涵涵妈

“一点儿也不注意言行举止,昨天小满张口来了句‘他妈的’,气得我揍了他一巴掌。孩子正是学话的时候,他爷爷总说这些口头禅,听几回就学会了!”

——会员家长小满妈

溺爱、教养方式不科学和不良行为习惯影响成了年轻家长们不愿意让老人带孩子的三大原因。

还有一些会员家长的吐槽令育儿老师哭笑不得。

“给孩子打扮土得哟,新买的公主裙非要配条长出一大截、60年代小碎花的裤子,还说小孩子打扮漂亮没用,衣服经脏、能多穿几年才最实在。”

“都十好几度了,非说春捂秋冻,给孩子穿特别多,走路腿都迈不开,跟个球似的。”

……

“老人带孩子坏处多”、“有孩子一定要自己带”,这样的理论时常出没于育儿知识文章和年轻父母交流的论坛,并且通常伴随着后果极端的案例和满屏的怨气。

碍于各种条件,我们不能做全职妈妈,全身心带孩子,势必要请老人帮忙。

“特别不愿意让老人带,但又不得不让他们帮忙。”同事的话道出了大多家长的纠结。

老人们怎么想?

“费力不讨好”是帮忙带孩子的老人最大的委屈。

“每天起早给他们做早饭,接送孙子上下学,白天还得买菜做饭、洗洗涮涮,人家不带孩子的老同事都出去游山玩水了,我累成这样还嫌东嫌西!今天嫌只给孩子做肉不做青菜、明天又批评不能总让孩子看电视,出着力、搭着钱,还落不着好,哎!”

一位帮忙带孙子的亲戚这样说。

老人带孩子真的不可以吗?

当然不是。

首先,老人大多是已经退休赋闲在家,相对于每天要工作、隔三差五还要加班的年轻父母,时间充裕得多,可以长时间陪伴孩子。并且生活作息很规律,饮食也比较健康,更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

其次,老人很有抚养孩子的经验。即使有个别方法不太科学或者已经过时,但总的来说,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相应问题处理等方面,老人了解得要比年轻家长多得多。

再次,辩证地看,和年轻父母“要上补习班”、“要培养特长”、“要出类拔萃”的焦虑和严格要求相比,老人对孩子格外宽容也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不可否认,祖辈带孩子确实存在弊端,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由此心生抱怨甚至拒绝老人带孩子,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伤害。

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是不是都有一段关于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的温暖记忆?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总要留给你、牵着你的小手逛公园看风景、闯了祸爸妈要揍你时他们就成了你的保护伞……

我们曾经和祖辈的感情那么深厚,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却对照料他们的老人颇有微辞,我们是不是在剥夺孩子和他们的祖辈互爱的机会?是不是在洗褪他们对祖辈温暖的回忆?

父辈、祖辈一起合作带孩子,是相对合理的养育方法。以父母的教育为主体,同时发挥祖辈带孩子的优势,父母变得轻松、祖辈不再孤独,孩子可以同时接受不同方面的关爱,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沟通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常忽略了一点,育儿理念和方式的分歧,有一半的原因是婆媳关系紧张。我们应当自省,是不是因为不喜欢婆婆,就连带看不惯婆婆对孩子做的事,甚至否定了婆婆对孩子的爱。

同样的意思,换个说法,效果就会大大的不同。我们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孩子已经有蛀牙了,医生说再吃糖牙会彻底坏掉的,所以我们不能再让他吃糖了”还是皱着眉头说“怎么老给孩子糖呢”?拿出一点耐心和理解,对疼爱的小孙子、孙女好的事情,老人怎么会不听呢?

有机会也可以带老人听听讲座,读一读育儿知识,告诉老人“专家、权威是这么说的”,老人也需要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我们也应该学会自己承担责任,不要一有事就怪老人。父母是教育孩子的主体,不能把所有的事都交给老人,自己做甩手掌柜还挑三拣四。

请对老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请怀揣一颗感恩之心。

如果白天忙于工作不能照顾孩子,下班后就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例如,“爷爷可能不知道,这么说话是会让人难过的。那下一次爷爷再这么说时,能不能提醒爷爷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分辨能力;

“奶奶给你好吃的糖果,是因为奶奶特别爱你,但是呢,糖果吃多了就会牙疼。所以,你能不能试着忍耐一下,不问奶奶要糖呢?”培养自控力;

“瞧姥姥给你系的蝴蝶结多漂亮,你也试着学学怎么系的,能不能系得更漂亮?”培养自立意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