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世间的“苦差事”要排名的话,“陪孩子写作业”大概是要榜上有名的。
今年10月,有新闻称一位爸爸陪儿子写作业突发心梗,感慨想来想去还是命要紧”;此后,一篇《不谈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涉及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乃至有80后家长调侃,买不起房买不起车没有哭,陪孩子写作业却被虐哭。
还是数字更能印证这种社会化的焦虑吧。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0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7.1%的受访家长每天都会陪孩子写作业,44.2%的受访家长平均一次陪伴时间在30分钟~1小时。84.0%的受访家长会因陪孩子写作业而头疼,63.0%的受访家长认为陪孩子写作业应以监督为主,必要时进行辅导。
客观地说,在精细化分工的社会背景下,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对孩子“放养式”不闻不问,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虽说狼妈虎爸有点过,但适度陪孩子写作业,也是义不容辞的家庭教育之责。何况,英国社会学家特里普利特曾设计了一个实验,用来证明人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即社会促进)。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期:儿童在拉钓鱼线的实验中,当有他人存在时,拉得更卖力。简单说,家长陪在孩子身边,不谈学识上能答疑解惑起到“场外求助”的作用,对于开小差或者自律差的习性,亦有纠偏的现实意义。
不过,陪写作业之所以弄得人神共愤,大概就是两个层面出了问题:一是家庭作业的量太多了。减负减了几十年,效果有,却不佳。早在2015年,某教育大数据平台就发布了针对学生作业负担的大数据报告——《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该报告指出,26.4%的学生每天写作业耗时2小时,44.9%耗时3小时,28.7%耗时4小时。平均每个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长为3小时,相当于法国的3倍,日本的4倍,韩国的6倍。这份数据只是参考,却折射出普遍性问题。一个因果逻辑是必然的:孩子作业过多,家长自然日子不好过。
二是家长参与得太“入戏”了。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社会压力越大,则家长在孩子教育上越是容易“砸锅卖铁”。担心代际固化,担心“起跑线”落后,最后成了学校减负一小时、家长“补充”两小时。一方面是不断给孩子补充课外的作业负担,这是中小学减负中,学校越减负孩子负担越重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不谙教育规律,以成人逻辑愤然于孩子的“低端错误”,结果是越教越伤心,越教越崩溃。想想也不奇怪:戾气横行的家长们,还能指望和风细雨的作业教育?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陪写作业本来就是个弹性的事,既没必要伤心伤肺,更没必要伤筋动骨。要做到这一点,“处方”也就两个:一是精准减负。比如江苏无锡教育部门就规定,小学书面作业不超1小时。有了好的规定,还得将执行情况纳入社会和家长监督范畴。二是调整心态。类似“深夜吼妈”这种“作业病”,首先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自己不治病,却指望孩子成天才,如此本末倒置、颠倒黑白,陪孩子做作业能愉快才怪。
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尊重规律、理解孩子——这是陪孩子做作业的十六字箴言。让陪写作业的“苦差事”弹性起来,让家庭教育的新常态健康起来,我们的家长,还是先学会“做最好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