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家长必读:国际学校择校常见问题汇总

2017-10-30 07:18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子女教育让很多中国家庭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涩和艰辛。择校如一场持久而未知胜负的战役....

教育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但是由于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性的,家长又难免会产生疑问:如果我给他选择了另一种教育,他会不会更好?

我们所习惯的教育项目优劣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好” “坏”,即名次。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东西都是标准化的,选择传统教育学校,只要看全区统考排名就OK了。

而选择国际学校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命题。如果您不调查、不分析、人云亦云,那么从一开始就输了。和很多人生的重要问题一样,对于国际学校的选择并没有完美答案,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两个选项。

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家长口中最好的学校,北京真的没有。“ 历史必须悠久,外国孩子起码一半以上,外教最少得100位。校园必须豪华,又要在市区。得有全球认证的权威课程,业绩要好,毕业生不是进哈佛就是奔耶鲁。在校生家庭除了驻华外交官子女就得是精英阶层,有暴发户的子弟肯定不成。当然,学费还必须便宜...” 真有这种好事儿吗?

好消息是,从三顾茅庐找博主咨询的企业家数量看,新的国际课程项目学校很快会遍地开花。对于家长来说,选择将会越来越多。家长所期待的完美学校有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

博主作为在政府部门和各类型企业有十多年管理工作经历的人,不会高估任何一个上市公司或者企业家的道德水准。作为教育实践者也认同教育项目并不是商业服务,钱在教育的过程中无法起到直接作用。大资本时代的民办学校会不会成为教育工厂尚需要时间的考验。

选择国际学校除了最传统的调研方式-口碑或美誉度之外,将越来越需要家长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个人观点,考察一个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

1、课程项目

从百度公司提供的搜索大数据看,课程设置是用户搜索国际学校相关资讯的第一热度关键词。没有国际课程体系不能算国际化教育,没有全球化的认证不能算国际学校。加几节外教英语口语课、中国人研发的双语授课体系、引进海外本土课程等等,只能定位在双语教育和出国教育。

国际课程项目的意思就是:“课程不属于某一特定国家,不光中国人,世界各地的学校都在同步开设这个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评估方式”。前期推送过国际学校那点儿事中-国际学校到底学什么可参考。

博主参与设计的中美课程项目,是仅仅针对高中生的出国预备,结合了海外文科课程和IB理科部分,并加入了适当功利主义的元素,这种项目不属于国际课程,是自主研发的出国教育体系。但是课程对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对国际化教育的适应来说很实用。

很多家长批评社会上的国际高中都在搞洋应试。说实话,没办法,海外大学11年级毕业就申请了,多数国际高中还要花一年时间来完成高中各类会考科目。您就给人家学校一年时间,很难实现国际化教育最核心的价值-人格塑造,但是仅作为一个不错的升学工具和海外大学预备还是适合很多高年级学生研修的。

当然,那种按照培训班的方式办出国班是必须要批判的,只刷分不培养。年轻人到学校里是来学习的,按照补习班的方式办学校是在误人子弟。

2、学 费

从百度提供的搜索大数据看,学费是相关检索的第二大关键词。北京地区的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收费区间在15-35万之间。我们之前推送过的国际学校那点儿事涉及了费用,有较多论述,可参考。

教育不是投资而是消费,钱可能对于多数家庭不是问题,但是性价比还是应该考虑的。

抛弃经济现状谈择校,是不现实的。对于年轻的家庭则很难谈这种所谓老派的思维方式。认识年轻的朋友,家庭月收入两万,孩子却在读20多万一年的幼儿园,作为70后家长,感觉这绝对是不理智的行为。

子女教育量入为出,别跟风儿别攀比。

3、生 源

从百度搜索大数据看,生源是用户搜索国际学校相关资讯的第三大关键词。确实在小圈子的家庭中对每家学校的生源质量都有公开的评价,不止一位家长忧心忡忡地表述过: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在国际学校家长群里不敢提,一提学校名字,别人就说是个烂学校,学生质量很糟糕。

还是那句话,孩子是自己的,选择什么道路什么学校都犯不上证明给别人看什么。只要孩子喜欢自己的学校和伙伴儿,大可不必为了别人的评价而焦虑。

国际教育强调自我进步率,很少横向比较。开学初的自己跟学期末的自己相比是不是有进步,是教师更关注的。而不是PK掉多少同学,在年级排名第几。

对于采取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国际学校来说,往往成绩和升学效果并不是校方最关注的部分。学习是自己的事儿,也是多数外籍家庭所接受的理念。当然对于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视的80后新派家庭来说,一所学校的毕业生数据仍然是重要的。

哪个学校出中高考状元对于传统教育十分重要,对于国际教育则没有状元这个概念,因为大学是申请方式的。

有的家长觉得你学校有进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毕业生就说明你们的教育水平高。必须客观的说:个体的所谓成功并不适合作为择校的首选条件,因为行家都明白所谓“牛孩”的经验是无法复制的。不能忽视天赋和家庭教育的成功,学校把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名牌大学的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是很片面的。

常青藤大学25%的中国留学生淘汰率也提示我们,进入一所宽进严出的海外名校只是个开始,一所有责任感和经验的学校更多的需要关注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是不是能适应,是不是有幸福感,是不是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看数据的话应该看整体, 光看分数的话可以看平均分而不是最高分。比如IB学生每年五月有全球大考,140多个国家的孩子一起考试,和我们的高考一样的公平,因为北京的国际学校绝大多数都是采取的IB课程,所以整体的通过率和平均分是可以说明生源质量和教学品质的。

例如:IB全球通过率78%,平均分29分。而世青国际学校作为本土民办学校的代表在2015年度通过率为100%,平均分35分。可以说明这是一家注重整体学业水准的学校。

4、学生管理办法和校园文化

博主前期文章中提到了冰山理论,家长能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庞大部分是无法知晓的。学生管理办法和校园文化,家长除了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外,貌似参观十次也不会获得足够的信息。

个人觉得可以了解一下学校创始人背景和学校发展途径,很可以用来判断一家学校的特点和风格。

因为比较喜欢的电视剧人物《亮剑》中的李云龙说过:“任何部队都有其独有的性格和气质,而这个性格和气质往往是由其首任军事长官的性格和气质所决定的。”很有共鸣,不光军队,企业、机关、学校都有这种感觉,马云的企业和张朝阳的企业同样带有这些创始人的性格特质。

学校同理,北京地区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多数由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创办,民办国际课程学校多为热心教育事业的房地产企业家创办。所以学生管理办法和校园文化带有一些相似性。每所学校也会因其创始人的个人背景而明显感觉特色大有不同。

像京西国际学校的创始人,是最早来华的外国专家之子,在中国长大,具有西方血统,出自名人家庭,但又是地道的中国通。

顺义国际学校由六家驻华大使馆合资创立,并在90年代从外交人员子女学校过渡为普通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校现在并没有直接的控制人或投资方。采取的现代化的家长委员会集体领导方式。

启明星双语学校是在一个中西合璧家庭自身的育儿需求中诞生的。

君成国际双语学校是由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创办的服务外国人的著名语言学校发展壮大而成的全日制院校。

中加学校和加拿大国际是由同一位加拿大华人企业家投资创办的服务不同种类学生的两所学校。

哈罗英国学校的创始人是香港的企业家,引进了英国本土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严格采取英式教育方法,拥有特殊并古老的house制管理办法。

世青学校创始人是业内唯一的公办示范高中校领导出身。带过高考班,又留学英国,做国际文凭组织代表11年。即是国际教育的先行者,又明白中高考是怎么回事儿。

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因为这些创办者和教育家的个人背景差异很大,必然体现在治学风格上有极大差异。全盘西化的、中西合璧的、英式的、美式的...班主任制的、导师制的。尽管家长很难接触到学校创始人和校董,但是了解清楚学校的背景对于判断它是什么样儿的学校很有帮助。

传统教育因班额较大,所以要以班级为核心,强调集体主义。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成绩必须要拔尖,对从小培养孩子争强好胜之心肯定不能算坏事,符合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特点。

而国际教育的理念是尊重个体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强调批判性思维,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内心强大并体现在行为独立。成人会感觉孩子不乖,走这条路,切莫叶公好龙。不是开玩笑,与众不同的孩子在这个社会注定长期是非主流的。

5、师 资

很多家长比较关注师生比这个数据,因为海外中学的宣传资料里也会着重师生比的数据。留学顾问会有倾向性的推介一些师生比更低的学校。国际学校的师生比是肯定不会超过1:10的,但从实践角度看,关注1:4还是 1:8对于家长来说意义并不大。

关注老师的学历也是一个并不实际的内容。个人认为教书是技术工种,高学历并不代表就能成为好老师。当然,热爱这个职业则更重要,一个为了户口而被迫选择这个职业的博士生和一个真心喜欢孩子和教学的本科生,究竟哪个更有希望成为好老师呢?

国际学校的教师外教为主,北京地区的国际学校外教一般在60位以上,大型学校有200多位外籍教师长期服务。教师采取两年一签约的方式,到期可以续约或者解聘,教师也可以到期后选择离职。

西方人比较重视契约精神,培训机构常见的那种外教几周一换的现象在全日制学校里见不到。但是相对传统教育,教师流动率确实更高,保持团队的稳定也是最考验办学者智慧的部分。

6、地理位置和校园环境

当下绝大多数的国际课程学校都地处郊区,本来占据了绝对市场份额和地理优势的公立学校出国教育序列近期也开始了外迁行动。原本在市中心的北京四中国际部已经正式发布通报外迁至昌平区。

如果是高中生,上下学时间长一点,自己可以充分利用校车或者地铁的时间还可以接受。而太小的孩子每日里在路途上奔波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为了孩子上学搬家已经是个普遍的现象了。

为了孩子上学搬家,安家成本和交通成本往往会远超孩子的学费,不可忽视。就近入学依旧是选择国际教育的重要因素。

因为京城几乎所有的国际学校李老师都访问过,单从教学硬件条件上确实都是一流的,区别不是太大。而校园环境就差异很大了,有奢华的有局促的,有洋派的,有传统的。

作为家长如果觉得校园环境占到择校因素的80%以上,那倒简单了,自己去多看几家就好决定了。

当然还是个人的观点:校园是不是高大上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豪华设施,是仅仅来了贵客展示用还是给学生每天使用才是家长应该关注的。

正像资深媒体人兼80后家长雀跃同学说的:我才不关心学校大门是不是气派,我更关心楼道里卫生间有没有干净的纸...

7、家长群体

这是一个很少有人考虑的元素,而个人作为家长则最为关注的部分。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这种观念-择校就是去选择教育价值观趋同的家长人群。

家有小朋友的家长都可以体会,孩子进了幼儿园和学校之后,你工作以外接触最多的同龄人群体就会变成孩子的同学家庭,因为孩子要一起玩耍和活动。

小圈子的从业者都会清晰的感受到每个学校的家长群体的性格特质。有的学校家长以热情著称,个个都是学校的义务宣传员;有的则高冷一些;有的学校明星子弟多;有的寄宿制学校以特定省份的家庭为主。

这也是博主一直建议熟人的:如果家庭和孩子都没有长期海外生活经历的话,别非找关系硬往全外籍学校里挤。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只是特殊类别的学校,并不代表高大上。不是特定圈子的家庭,进去不一定舒服。别的家庭都习惯的教育价值观你不一定能接受,和其他家长也不一定有共同语言。

每个家庭的情况各异,但是家长之间能聊得来挺重要。博主孩子的班级里有久居中国的英国家庭、韩国家庭、美国家庭、尼日利亚家庭、海归华裔家庭和土著北京家庭。背景和从事的行业千差万别,但是可以约着一起旅行和聚会,结交了很多新的朋友。本身就是个小众的家长圈子,拥有归属感怎么能说是不重要的因素呢?

相关标签: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