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大学生如何发现自己的潜能,初涉社会就能突出重围

2017-09-27 07:07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大三就开始为毕业求职的事情奔波的人,我属于开窍的比较早的那一拨,平日里社团学生会忙的不亦乐乎、寒暑假积累兼职经历、还囊括了所有专业奖学金,能做到这些是靠着怎样持之以恒的毅力、破釜沉舟的决心、还有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诀窍?

其实答案很简单啊,单纯就是因为穷,真的穷怕了,穷到看不懂同寝室女生买的裙子究竟是什么大牌,经常去食堂只能就着免费汤配二两白米饭一边吃的老泪众横,一边发誓一定要比别人更快地在职场里鲤鱼跳龙门,成功地跨越阶层。

如大家所愿,很快我就game over了,因为我一没有人脉二没有经验,像一个空有力气的莽夫不知道该往哪里出拳才能打到那个叫做失败二字的痛处。

那段时间,我在职场丛林里完全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潜能并利用它快速杀出重围,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于是陷入疯狂学习各种技能把自己再一次感动到涕泪横流,然而,呵呵哒。

若干年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处于自嗨式努力,而这些所谓的核心技能其实是每个员工都在较劲的地方,只不过孰短熟长。

那么问题来了,大学生刚刚毕业初涉职场时,究竟怎样努力才是正确的姿势?那些公司为你量身定制规划的职业方向是否就是自己真正的核心能力圈?

最近听了一场职场老司机胡一刀老师的如何发掘潜能的微课,受益良多,遂分享给大家,我总结了一句话——巧用锦囊做杠杆投资,不用死磕也能升职加薪。

第一个锦囊,很多人把成功简单归因于“死磕”,这是常见的归因逻辑错误,尤其是职场新人,很容易掉入两个关于努力的思维陷阱。

a.牙买加误区:

在牙买加的黑人眼里去搞竞技体育,例如短跑,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因为当地人价值观就是追逐猎物,对职业体育从业者有着根深蒂固的职业偏见和回报偏见。

然而博尔特就是在所有人的误解中杀出一条冠军之路,不仅仅世界瞩目,而且让平日里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的那些短视的人无地自容。

b.清洁工私语

有两个清洁工一起工作的时候,其中一个特别厉害,知道何处的垃圾最多最值钱,另一个人就特别崇拜他,以他为奋斗目标。显然,这是井底之蛙的世界观,他的职业生涯有着巨大的局限性隐患。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每当我们要发掘潜能并为之努力的时候经常会碰到的两个陷阱,第一,外界世俗眼光的误区,第二就是自身眼界格局太小。

第二个锦囊,要弄清楚什么潜在优势和兴趣的区别?
用一个公式一目了然。

潜在优势=兴趣+愿意付出代价+擅学习+终有一天被赏识+不断的小成就+能积累足够的壁垒。

在此只解释两个短语,其它自己去领会。

第一,“终有一天被赏识”就是指你这个优势能够持续地为大众服务,是一种将知识变现的能力,第二,“足够的壁垒”说白了就是你的优势一定是别人短时间内不会轻易超越你的地方。

最后,第三个锦囊,如何激发潜能用在对的地方?三个途径!

a.企业外部:跨界、新兴行业、地域迁移

跨界,例如共享单车=传统汽车行业+共享经验;无人机=需要单反摄影技术+美学审美能力+飞行器操作技术

新兴行业,例如消费金融、智能投资顾问,这些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门槛较低,需求较大。

地域迁移,例如深归一族,在深圳农家乐的相关理念和经验带入内地二三线城市发展。

B.企业内部:一人多岗、虚拟团队、低频技能外包、90后更注重工作氛围、跨部门分享。

一人多岗,在公司上班,一定要淡化岗位的概念,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岗位学会这些技能就行了,尽量去尝试一下别的部门的工作,说不定更加胜任。

虚拟团队,例如公司年会时期,从各个部门抽出一些员工去筹备,结果年会效果非常好,带动公司销售份额的极大提升,以此为契机公司直接将这些筹备年会的人升职加薪。

低频技能外包,例如办年会这样一个低频事件,公司直接外包给更专业的团队。

90后更注重工作氛围,有的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可是在对于90后的管理时最需要的就是乐观、正能量的性格特征,这个时候你如果正好是这样一类人,就会被领导重视。

跨部门分享,如果一个公司部门之间没有隔阂,你可以去公司内部做分享,例如成甲老师通过不断的分享成为知识管理专家。

C.自身挖掘:有成就感的事、偶像、打动你的电影小说电视剧、职场朋友圈、生活朋友圈(旅游?游戏?)

有的大学生非常沉迷游戏,可是这也可以成为一项潜能,因为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发展游戏化运营方式去管理90后,例如公司考核过关,进入新手村,再通过努力成为一级法师、二级法师,此时一定要消除偏见:玩游戏也可以变现!

相关标签: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