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中师大心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行为是:将自己与其他孩子比较(47%),随便动自己的东西(37%),父母动手打自己(27.1%),在别人面前指责自己(27%)。由此见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否则不仅会让他丧失信心,而且还会助长他的逆反心理。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随着经历的生活和时间的流淌,逐渐被打磨的过程。路上的风雨泥泞再回首时将会是值得纪念的风景,若是一路向西坦途顺风,美好的记忆往往不会那么深刻,没有曲折的路往往也并不好走。也许在父母的角度,认为管住孩子,“问题”就少一些,进而去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本来不喜欢的事。人从降生的一刻,经历的事、看过的人,这些潜移默化的生活琐碎,拼成了各种与年龄和经历相匹配的三观。孩子从来都不是作为父母附属品存在,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生命,不是你生命的附加。因此,父母口中老生常谈的“为你好”,不过是一种被亲情和善意柔化的带有控制欲望的企图心。你所做的每一件“为你好”强加在子女身上的事,都是将孩子的好恶观念与自己的三观相匹配,让孩子成为你自己。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家长对自己的自省观察体验有多深,你对教育这件事、对待生命的个体就会有多谦卑。真正的教育从不是立地成佛的技巧,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而是一种春风化雨无声滋养的无为而治。
进一步分析发现,父母心理控制、母子关系、母亲监控、父亲期待是预测孩子问题行为的因素。父亲期待和母亲监控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父亲对孩子教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更多的是对孩子思想上的影响,父亲对孩子期待多一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就少一些。这种心理监控其实说的通俗一些,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陪伴和爱的教育。
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在教育方面的体现是对孩子充满了希望,相信他能不断超越自己,他就会按照期待的那样获得成功。这里的“期待”并不是你说认为孩子应该成为的“你心里的那个应该的样子”,不是你自己所期许的愿望和理想,而是孩子“最好的自己”。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在个人需求层次的最顶端就是那个叫自我实现的一角,这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和价值。这样说来,真正的家庭教育倒很像是在“拼爹”,近几年在家庭教育方面甚至有人提出“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的笃定言论。在教育语境之下的“拼爹”并不是王思聪有个爸爸叫王健林形式的世袭和继承,不是所谓权利、金钱和种种资源的承接,而是拼的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家庭所塑造的精神环境,就是你给予孩子最实在的财富。
抛开强加在孩子身上你所谓的“自我实现”,放弃控制才是最好的“控制”。 就如同这项调查的结论,降低父母对孩子活动的心理控制企图心,将更有利于孩子的行为健康发展。家庭教育的路途,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用你的观念,带着爱和关注去触碰并尝试去理解在为人父母的年纪所处的这个大环境之下生长的新生命,这就是新时代你家庭教育的赢家——让孩子更好地成为他自己!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