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清明节除了缅怀先人,不妨给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课

2017-04-01 07:29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许多孩子从小就会背诵这首诗,但不一定明白清明的含义。今年的清明节将至,借踏青扫墓之际,家长不妨向孩子介绍一些家族的历史和变迁,利用清明节给孩子进行一次“生死观”的冷门教育。

有观点认为,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特别是5、6岁时,便可能对“死亡”的概念发生兴趣。但因心理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也有差别。

对最初接触死亡概念的孩子而言,“死亡”只是他们听到的一个新词汇。即使知道某人“死了”“去世了”,也不会像成人一样产生痛苦体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对“死亡”有了模糊的认识,但还不大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发现大人们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忌讳或禁止谈论时,就有可能把死亡这个概念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恐惧。而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巧妙引导和解释孩子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为什么”。什么时机解释生命话题更合适?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诗,平常可以读给孩子听,慢慢地,孩子就会记住了,在孩子不问时,不用讲解。有一天,孩子一定会明白诗句所有的意思。而且在清明这样的节日里,可以和孩子讲一些清明节的风俗知识。

动植物死去时

如果家里养的小动物,尤其是孩子也参与喂养照顾小动物,那么在小动物离去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想要再看几眼,或者想要亲手掩埋,抑或想要以自己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都要尊重并且给予我们成人的理解和帮助。这时,有的孩子会很伤心,也有的孩子不在意。但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一样,心理表现也不一样,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

亲人去世时

作为成人都会悲伤,悲伤如果被孩子看到,就告诉孩子父母是为什么而悲伤,就算孩子不能清晰明白,但是有一天,当他长大时,当他明白时,他会很自然理解。借助绘本让孩子对生命有更深感悟

对于3岁以下儿童

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狗、小兔子,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