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新教改让应试教育难以起效

2017-01-07 07:12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新课标改革以来,着实让广大的一线教师很苦恼!纷纷抱怨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了,教育改革越来越混乱了,曾有人就说过只要以分数选拔人才的高考体制不改变,一切的改革都将化为泡影,简直是“换汤不换药”,甚至还有人说领导就是喜欢“折腾”,不改革就是没有做为,因此,哪个领导上来都要改革一回。针对来自基层教师的这些“困惑”与“不理解”,我想就现行的高考体制与传统教育理念谈谈自己对新课标改革的一些看法,以供参考,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只要高考还在,校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追求清华、北大的‘名牌效应’,提高一本、二本的升学率,这是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的”。表面上我并不反对这句话,因为这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期望,对家长与社会的交代。但是仔细想想,现实的教育当中,这句话的背后却隐含着重大的危机,直接危害到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也就是这种教育体制下存在的“题海战术”、“竞赛加分”“满堂灌”等等传统应试教育的做法,通过疯狂的训练、强迫式学习、加班加点课外补课等等残酷的学习方式,以达到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目的,实现突破一本、二本上线率、录取清华北大的目标。如果教育是这样的话,那中国教育危矣!有人说“没办法,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体制——高考”, 我想说究竟是高考体制不好?还是教育的理念不对?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就一直领先于世界,也曾被西方所借鉴。高考作为当前普通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一种机制,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试问还有比这更公平、更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吗?我看是没有,至少目前还没。那么传统高考体制的弊端在哪里?我想并不是选拔人才的程序出问题,而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出了问题,不能站在人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选拔人才,另外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因此国家对传统高考也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考试次数,而最主要的是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虽然分数或者等级依然是划分人才层次的形式,但它却不再是传统应试能力的体现了,而是立足对学生个人综合素养与发展潜能的评定,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测试为你的能力打分而不是“为分打分”。这在出题者的意图当中就体现出来了,紧紧围绕新课标改革的目标要求出题。不要简单的看待分数等级,关键看它究竟体现了什么?分数等级体现出来的能力是否和新课标要求的能力相吻合;是体现学生的“做题能力”还是“核心素养”能力。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协调人才选拔与教育的健康发展,既充分体现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又能满足家长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需要,更能够促进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本质。

那么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教育的本质意义又是什么呢?教育、教育,一直以来我们只知道“教”、而不知道“育”,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录取率,疯狂的教,疯狂的练。而忽视了“育‘’,忽视了“思”,只知道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为学生谋求长远发展。一切以成绩为核心,一切以高分为目标!一个个都被训练成做题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思想,不会思考不会质疑!那还谈什么创新发展。教育应当以人的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有爱心的教育者,要知道教师的高度决定课堂的高度,教师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热情。教育应当是多元化的、开放化的、自由化的,而不是单一的保守的。因此,在新课标改革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高考试题当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综合能力的考查了。而我们有些一线教师还依然坚持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来训练我们的学生,让他们通过高强度的题海战术来应对新形势下高考的检测、选拔!还不断地抱怨高考试题越来越脱离了课本教学实际了。也许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只知有“课本”而不知有“书本’’,只知有“教学”不只有“教育”,只知有“成绩”不知有“成长”,只知有“学业”而不知有“事业”。最可悲的事,便是明明没多少学问却总以为很有学问,明明已落后却总以为自己依然引领潮流。孰不知,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已经在发展,未来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墨守陈规,只会做题的“书呆子”。

因此,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确确实实需要一场彻底地社会革命,革命不在于体制而在于整个社会、学生家长还有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长远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何在?
相关标签: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