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间的打斗

2016-08-12 07:07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老师不可能时刻在小孩身边,小孩子遭遇人际方面的麻烦,迟早得自己去应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人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是一样的。

虽已立秋,天气还是闷热,一到周末,商场里的大小游乐场所,依然是孩子扎堆。孩子们嬉戏玩闹之余,难免会有肢体冲突,其中也不乏年龄或身材较大的孩子对弱小者的有意欺负。

或许很多家长都还记得今年3月在山东一家游乐场发生的极端例子:仅仅因为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撞倒了自己女儿,一名中年男子竟然“亲自出马”,冲上去飞脚猛踹这名幼童……这种无脑暴力激怒了无数网友,导致该男子被火速“人肉”。这些后话,就不赘述了。

日常生活中遇到这类极品的概率还是很低的,但作为家长,如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应对孩子们之间的争斗,正确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绝对是一道有挑战、有艺术的题目。

可以肯定的是:最简单的答案“打回去”,不会得到最高的分数。

爸爸说

家长帮着孩子打架

这种人心理有问题

我是在一个小村庄出生的,没上过幼儿园,和村里的邻居小孩一起长大,因为爸妈在村里人缘很好,我也没受过欺负。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初次遭遇“校园暴力”——被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孩打了。

当时不知道还手,很生气很委屈,但是告诉自己不能哭,再哭就更丢脸了。回家跟爸妈说了后,妈妈说要找老师,爸爸说不忙,你先自己试试看对付他,打回去。

忘记了他们是没说清楚要等到他再欺负我的时候再反击,还是他们说了但我没记住,不重要了,反正第二天我到了学校后,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鼓足勇气冲过去把那个孩子给打了两巴掌,他愣住了,居然没还手,而是去告老师!结果老师把我爸妈叫到学校,问明情况后,两边都批评了一下。后来他再没敢动我。

这下子我记住了:被欺负的时候,如果要还手,必须第一时间就还手、当场就还手。不要先哭,不要等哭完了再还手,也不要等老师来了再还手。道理大家都懂:错过了时机再打回去,往往大家只看到你打人家,就会以为是你先动手的。

后来,等我自己的孩子也上了幼儿园,我就早早地把这套“理论”教给了她,并且提醒她别动不动找老师,小孩子的打闹,让老师处理,老师也只能批评几句,安慰几句,解决不了矛盾。

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这些“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方法,执行前提是:这个孩子小学没毕业,甚至不足10岁,才可以这样鼓励。过了这个年纪,掂量掂量,孩子惹出来的祸,父母能不能承担得了?

教小孩子打回去,是因为年纪很小的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斗,大人不能参与其中,而且一般的冲突经常发生,老师也不会太当回事,所以孩子要从小学会保护自己。

但是,如果你都过了18岁了,还用这种低智商方式解决问题,就很危险了哦。尤其是那些青春期的男孩子,下手没轻重,做事欠考虑,非常危险!

最后顺便说下那些社会新闻上的极品家长们——孩子打架,家长冲锋陷阵,这样的家长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好吗?你虽然外表是成年人,其实自尊心自信心都发展不足,在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也比较强,是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Blake)

妈妈说

孩子身边多几个伴儿

比“孤军奋战”好多了

从小我们就被教过这个道理:凡事都不能孤立地去看待,一切都是有联系的。

比如孩子的打闹这件事,我认为正面作用远大于负面作用。其实很多家长,还是护犊子心切,忽视了儿童嬉闹打架的社会教育意义。

你看看动物世界里的那些小动物,成天打来打去,它们是在打闹的游戏中学习交际、学习生存法则。同理,孩子们在打闹中也学会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你能够简单教给他们的。

说个具体的例子吧,就是我老公。他从小就喜欢跟在比自己大的孩子屁股后面转,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几个比较仗义的大哥哥保护他。

有天下午,他在一堵矮墙上跑着玩的时候,一个平时就爱欺负人的小姑娘(比我老公大几岁),拿石头扔他。他生怕自己从墙上掉下来受伤,忍着疼和气,赶紧爬下来跑掉。

也巧,这个小姑娘的哥哥,对我老公很不错,自认为是他大哥,于是我老公马上去找了大哥告状,这位哥哥平时也不待见爱惹麻烦的妹妹,直接当着我老公的面,给了妹妹一顿揍……从此她再也不敢欺负我老公了。

由此可见结盟的重要性:一个势单力孤的孩子被欺负的可能性,永远大于一个身边总有朋友相伴的孩子。

说到这里也想多句嘴:很多家长只盯着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受到肢体的打击,但更多的时候,令孩子们更感到痛苦的,往往是那种被孤立、被歧视的感觉。小孩子们天生都是社交家,察言观色本领很强,随时随地都在搞结盟。我觉得,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善于结交盟友的角色,远胜过让他们孤军奋战。

(铃兰)

年轻人说

受到妈妈的否定

我渐渐变得孤僻

说起我小时候,我妈偶尔会表达出歉疚之情——针对一个特定的事情:被人欺负。

我自己也记得,从幼儿园到小学,我都还算厉害,虽然身材瘦小,却并不受其他小朋友欺负。有一次,爷爷来幼儿园接我,我正急着回家,偏偏一个不长眼的男孩从斜刺里冲出来,拽住我的胳膊就大喊:“××快来,我抓住她啦!”

归心似箭的我,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二话不说,对着那男孩的胳膊“啊呜”就咬了一大口……当天晚上他妈妈就带着他来我家讨说法了。

后来上了小学,有段时间不知怎么回事,大家一下课就挤在角落里各种扭打,我虽然个头矮小但基本不吃亏,当然大家也只是嬉闹,记得有一次和一位跑步很厉害的女生不知为啥打急了眼,最后她哭哭啼啼地进了教室。

身为小学老师的妈妈,从我们班主任那里听说这件事后,深深感觉我走上了一条没教养、没礼貌的错误道路,于是对我进行了极为严格的体罚和训斥。

其实,如果她单纯地教训我不要贸然和同学打架,严格点儿也没什么。但是我妈做得不好的地方,是粗暴和盲目地否定了我的一切自我保护行为,统统界定为“缺少家教、给爸妈丢脸”。这让我幼小的心灵十分受伤。

后来,我也被其他同学欺负过几次,但再也没告诉过妈妈,似乎也失去了还手的勇气。整个人都变得孤僻了不少。直到上中学后,换了一个环境才开朗起来。(苏芙蕾)

老年人说

孩子们有自己的方式

大人们别搞复杂了

很多老年人熟悉的处理小孩打架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吧——孩子们哭哭啼啼来告状,打人者的家长不由分说先揍自己孩子几巴掌,被打者的家长可能也跟着教训自己孩子一通,然后两边就和和气气分手了。

我就是这么教育我儿子的,他长大了也没啥心理问题。但是我知道现在的家长,尤其是城里的年轻家长们,特别讲究照顾孩子的心理,有时候也是太照顾了,生怕孩子吃了一丁点儿亏。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这样子也没必要,太紧张了。当然现在这个社会和我们年轻那会儿相比,有很大不同,但是本质并没有变化。可是你看现在的家长们,满口都是各种育儿理念,把简单的事情搞得特别复杂。

上个礼拜二,我带小孙子出去耍,在小区的滑滑梯上,他一时调皮揪了一个小妹妹的辫子,结果小女孩在滑梯上绊了一跤,我上去就打了这小子的屁股几下,没想到小女孩的妈妈跑过来拦住我,说这样不对,然后就蹲下来仔细问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啊,是不是抢着坐滑梯啊,然后还要她女儿背几句话,可能是什么新潮育儿方式的口诀吧,然后还要拉着我孙子的手,让两个孩子握手言欢……

我在旁边看得有些哭笑不得。以我这六十年的生活经验来看,其实稍微教训下哥哥之后,两个孩子自己就会继续玩下去的,啥事也没有,孩子有孩子的交流方式,这个妈妈是一片好心,但就是——怎么说呢,感觉太刻意了。(孟梅州)

老师说

给家长的两个建议:

1.保护孩子,也教给他分寸

3岁之前的低龄儿童,抽象思考能力还未建立,他需要实际接触,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所以他们会去触摸那些大人们觉得“脏”或“危险”的东西,或者拉扯、推搡其他小朋友的身体。

因此,小孩子之间的打闹,不能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如果你想分清是探索还是攻击,最好的分辨方法就是看表情——小孩没有掩饰能力,如果他是具有攻击性的,他的表情绝不可能是和善的;如果孩子的表情是友好的,那他的用意就不会是欺负人。

当然,无论用意是否友善、伸手的是对方小孩还是自己小孩,碰触的分寸感都是关键。最近几年,法国妈妈们的育儿理念很受赞许,她们手下几乎不会教出“熊孩子”,个个懂礼貌、有教养,见人打招呼非常热情,我亲眼见过的。

在法国妈妈跟孩子交流的常用语中,有个频繁用到的词——“doucement(轻轻地、慢慢地、温柔地)”。孩子的任何动作,无论是摸摸小朋友的手,或是碰碰超市货架上的东西,只要把握好这个分寸,就不会令人生厌。

2.接纳孩子,让他建立信任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他会经历很多你控制不了的事情,家长的保护作用会越来越小,这时候需要的是教育,教孩子更加独立坚强。其中首先要做到一点:给孩子安全感。

这包括给予孩子接纳和理解,也就是安全与自由。你既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有能力保护他,也要让他相信父母不会因为过度担心而太过限制他的探索。让他信任你,也相信自己。

回到开头那个“当孩子被打”的问题上,如果他回家来告诉你自己和小朋友打了架,父母首先不要急着去教育,而是要耐心地听孩子讲,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一个孩子被欺负之后,他最需要的就是接纳,如果无法被接纳,他就会产生攻击性,要么攻击别人,要么攻击自己。

当你充分了解了事实后,再发表意见,如果孩子确实没有错,就是被欺负了,那就教会他保护自己,只要是对方先动的手,你还手没有问题;如果是孩子先招惹了别人,就要教育他下回该如何自律、避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