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四年级12个班,这学期就有8位教师怀孕,其中两位需要请假保胎,其他几位也很难像平时一样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教师,就很难正常运转。”近日,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分管小学部的副校长毕英春为此颇为头疼。
女教师扎堆生娃,乍一看似乎是个临时性的问题,但其背后却隐含着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当前中小学教师结构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中小学教师队伍女性化的问题,很多学校尤其是城区学校女教师“顶起校园大半边天”,男教师却“一师难求”。
中小学女教师比重越来越大
有的学校男女教师比例达到了1∶10以下。女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至80%,已属正常现象。
记者调查发现,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并非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负责武侯新城分校的常务副校长刘檩告诉记者,武侯新城分校目前共有49名教师,其中男教师只有9名。湖南省平江县城关镇城北学校目前共有在编专任教师145人,男教师只有23人。在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333名教师中,男教师仅49名。在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全校120名教师中,只有10名男教师。实际上,这只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缩影。
在记者随机调查的山东、湖南、四川、浙江四省的140多所中小学中,绝大多数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现象,较为严重的学校男女教师比例达到了1∶10以下,女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至80%,已属正常现象。男女教师比例基本均衡,在1∶1到2∶3之间的学校,已属少数。
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在目前的教师招考补充机制下,不仅不能随着新教师的补充而有所缓减,反而会“愈演愈烈”。
湖南省平江县教育体育局人事股股长何为民介绍,平江县目前共有教职工7729人,其中男教师3702人,占47.9%,女教师4027人,占52.1%,总体来看大体相当。但从近五年来的教师招聘和减员“一进一出”的情况来看,问题颇为突出:近五年来该县因退休而减员的教师中,男教师比例高达60%,其中在教学一线工作的男教师比例也达到了60%,而现有的男教师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管理、教辅等非一线教学岗位的工作,实际在教学一线的男教师就更少了。另一方面,从新教师招考补充的情况来看,2011年至2015年,全县新招教师1560人,其中女教师1344人,占到总数的86.15%。“按此趋势发展,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将逐年扩大。”何为民说。
与此类似,山东省诸城市近三年新进教师902人,其中男教师只有127人。
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无法随着新教师的补充而自然改善,这和当前师范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关系密切。
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在2010-2011年主持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显示,在校师范生的男女比例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点,女生达65.3%,男生仅占34.7%。山东省2015届师范毕业生中,女生29307人,男生9188人,女生是男生的3倍多。
记者调查采访获得的最新统计数据是: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有硕士生中,男生只有22人,女生206人。在本科生中,男生也只有66人,女生841人。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硕士生中,男生11人,女生256人;在本科生中,男生57人,女生833人。这两所学校的数据在当前颇具代表性。
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隐忧多
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会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男性角色“失位”,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男教师“一师难求”,女教师过度集中,进而影响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已成为不得不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
“女教师所占比例过高,当前首先对学校的人事安排带来了冲击。”刘檩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女教师怀孕、生育集中,这一压力更加凸显,学校人事安排压力很大。”
“女教师产假时间长,但因学校教师编制固定,大量女教师怀孕生育,学校出现‘教师荒’,临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师来顶岗。在哺乳期,女教师也不能完全按照作息时间上课、全身心投入工作,对教育教学都有影响。”毕英春说,“此外,学生中途换教师,需要适应过程,家长也不愿意。”
“事实上,虽然全校共有120名教师,但由于女教师多达110人,目前正赶上年轻女教师集中一胎、二胎怀孕生育,再加上正常的病假、各种临时请假等,实际上每天正常上班的人不足100人,老师们工作压力都很大。”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校长郑晓云说。
不少校长反映,一些日常管理、后勤、教辅等岗位,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夜间值班等,女教师很多时候都不便安排,但这些工作又不能不做。
在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学点,女教师的管理、工作和生活更是一大难题。“在偏远的山区、库区,交通信息闭塞,生活不便,师生又少,新招聘来的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女大学生,一个两个的分到偏远农村小学、教学点,人身安全、日常生活都令人担忧。”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王立波说。
“由于女教师过度集中,谈论的大多是家长里短、比吃比穿等,彼此之间鸡毛蒜皮的事情太多,动不动就脸红脖子粗地对掐,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一位校长说。
相对于学校日常管理中的困扰,中小学校长、相关专家更为担忧的是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且集中在学生性格、性向、品格养成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最明显的有男生“阳刚之气”不足,“女汉子”迅速增多。
“最直接的表现是‘娘娘腔’和‘假小子’变多。”山东省济南黄台小学副校长张香菱说,“学校缺少男教师,就像家庭中缺少父亲一样,整个校园里缺少阳刚之气,男孩子举手投足间无意的女性化动作、言辞越来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甚至连体育班长都表现得唯唯诺诺,让人十分担心。”
“一个男人在女人堆里,就会女性化;而一个女人在男人堆里,反而会更加女性化。”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校长管红丽说,“男教师的绝对少数,让他们越来越女性化。即使一所学校有少数几位男老师,学生实际上也相当于生活在‘女人堆’里。久而久之,男孩子缺少阳刚之气,越来越像女孩子了,反而是‘女汉子’多了。”
管红丽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男孩子都喜欢玩游戏,而女教师大多对此不感兴趣,因而很难深入引导教育学生。目前,“创客”教育方兴未艾,但很多女教师对此并不感兴趣,因而很难真正走进中小学。此外,女教师大多也不愿参加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在对男生的心理疏导方面,女教师也明显缺乏优势。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部分岗位也确实需要男教师,比如体育教师岗位。”烟台市芝罘区姜家小学校长杨建维说,“此外,有些学科如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需要教师有缜密的思维和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男教师会比较胜任,而女教师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唐汉卫认为,男教师和女教师对学生性别认同有着不同的影响,接触不同性别的教师,有助于学生形成性别角色认同,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性格气质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缺乏的就是刚毅、自立等特性,而这些性格特点往往是通过男性式的教育发挥出来。如果女教师偏多,营造的多是柔性化的氛围,长久下去,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阳刚之气的培养和强化,反而使学生滋生和发展阴柔之气的可能性更大。”唐汉卫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松林也认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会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男性角色“失位”,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
期待更多优秀男性做教师
吸引优秀男性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从局部、边缘进行调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接受采访的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应以基本相当、基本平衡为宜,理想状态一般应为1∶1,也有不少校长提出可因学段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略有增减,比如2∶3。
“对学生而言,男教师和女教师的形象就像一个家庭里的爸爸和妈妈,角色不同,体验不同,影响也不同。”浙江省诸暨市山下镇湖小学校长魏波表示,“比如体育课需强健有力的男教师,而音乐课更适合温润的女教师。而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教师合作,会让同事相处更和谐,工作很和美。”
对于当前为什么优秀男性大多不愿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男教师“一师难求”的原因,中小学校长和相关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工资待遇偏低、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不高、缺少职业幸福感和优越感是主要原因。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教师队伍,收入3000元,除去房租、水电、吃喝,一个月下来囊中羞涩。”张香菱认为,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地位必须提升,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也势在必行。
“让最优秀的人愿意报考师范院校,必须让教师这个职业具有吸引力。”刘檩说。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的副校长、附属初中校长李矿水也认为,解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不论男女,只要是优秀人才,就要优先吸引到教育体制中来。
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校长郭陆章认为,就短期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在确定学校教师编制时,可以适当确定男女教师的比例,在教师招聘时适当增加男性比例。从长远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增加教师收入,提高社会地位。何为民认为,从长远计议,高等师范院校在招生计划制定和录取方面可考虑性别比例问题,从源头优化师源性别结构。
“解决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问题,吸引优秀男性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从局部、边缘进行调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严谨、科学的顶层设计。”王爱东说。
面对这一问题,各地也已有一些探索实践和政策改进。山东省近日出台相关意见,提出对育龄女教师较多的中小学,可按不超过教职工总量5%的比例增加教师编制,缓解因女教师集中怀孕生育而导致的“教师荒”问题。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湖南省将在省内启动农村小学男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首批招生计划预计为200人。
“这一举措有助于改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到定向服务5年后,男教师是否依然留在农村,如何留住男教师,如何让更多的男大学生投身到教师队伍中来。”唐汉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