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虽小,但规矩不可少,而在日常生活中,在小小的餐桌上,是最能体现一个家庭的教养和对孩子教育用心的地方。而让孩子多了解一些餐桌上的规矩和禁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它会让孩子将来在社交上赢得不少印象分,也会让孩子更自信!
1:长辈落座后才能上桌,端饭时要先顺着辈份最大的依次递给。
2:吃饭要端碗,不要大声咀嚼。
3:学会欣赏并赞美妈妈和他人的厨艺。
4:饭前或饭后不能敲空碗。记得五岁的女儿有一次饭后敲碗,敲得乐呵呵的,当时我让她不要敲,女儿好奇地问为什么?我告诉她:“敲空碗是对厨师或是主人极大的不尊重,也是没礼貌的一种行为。”自此女儿再也没有敲过。
5:不可将筷子头斜搁在碗沿上。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在祭祀过世的亲人时才这样摆筷子,当然不知者不怪,但你要在他人家,主人还是会不高兴的。
6:吃饭时,不能一个人双肘霸住一方,将自己喜欢吃的菜挪到自己的面前,更不能在菜盘子里挑来拣去。
7:餐桌上吃饭时不可以放屁,打喷嚏时一定要侧过身子。
8:不管在家吃饭还是参加宴会时,是一定不可以只顾着埋头玩手机的。
如何做到孩子知晓规矩而又不被诸多规矩束缚,就要靠爸爸妈妈平时在餐桌上点点滴滴的用心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这些规矩潜移默化地转变到孩子自然而然的行为中。当你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这样或那样时,家长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对孩子有些坏习惯屡次犯时,千万不可动怒和发号施令,平心静气地放低姿态和孩子做朋友,耐心引导,不要太啰嗦,点到为止,润物细无声的行教胜过一千万次的唠叨。
我在女儿小的时候,并没有用这么多的规矩去限制孩子,我只要求她吃饭喝汤时要像个小公主,偶有声音我们也不太计较,但是一定不能在菜盘子里东挑西拣。遇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时,让孩子先喊老人上桌落座,并让孩子参与摆碗筷和端饭,时间一长,孩子自然知晓长辈是要先在餐桌上落座的。
记得我女儿在六七岁左右时,突然在喝汤或吃面条时喜欢吧唧吧唧地响,她说这样感觉味道特香,每次都要我提醒,但提醒多了孩子很反感,还故意和我作对,吧唧吧唧得更响。后来我找了一个机会,有一次她最喜欢的小朋友来家做客,当大家正吃得津津有味时,我故意吃饭时大声咀嚼,喝汤时吧唧吧唧地响,刚开始女为还不以为意,到后来只听到我一个人吧唧吧唧的声音时,我注意到女儿的小朋友已掩嘴在笑了。女儿看了我几眼,想说什么又吞回去了,后来实在忍不住扑在我耳边小声说:“妈妈,你喝汤能不能小点声啊?”我停下来,故意说:“嗯,嗯,太香了!”至此,女儿喝汤吃面条哧溜哧溜的声音就变成无声的了。
而曾经最令我头疼的是女儿在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遇上自己喜欢吃的菜会挪到自己的面前,即使有客人在也是这样。我在反省中发现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平时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喜欢吃的菜摆在她的面前,还在她爸爸面前强调这是女儿最喜欢吃的。时间一长,她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喜欢的菜就应该放在她面前。后来我改变策略,将她喜欢吃的菜挪到我们面前,开始她不习惯,说那是她喜欢吃的,我说这道菜爸爸妈妈也都爱吃。女儿便不吭声了,慢慢再慢慢女儿也接受了。从这一点上我发现很多时候当我们在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习规矩时,其实都是我们家长自身的问题,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怎么画全靠家长的智慧了。
餐桌上的规矩其实就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要让孩子牢记在心并付诸于行也不是一天二天,或是你口头给交待交待就能养成的事儿。这需要爸爸妈妈长期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和影响。如果爸爸妈妈爷爷妈妈家庭氛围好,平时也比较注重这些细节上的教育,用行动给孩子人创造一个良好的餐桌氛围和习惯,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觉得这些规矩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