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家庭是“严父慈母”,现在世道变了,“慈父严母”成了潮流。为什么会这样?
这些“严母慈父”的家庭有无倾向性的特点呢?
有一个可能的原因,父亲相对较忙,没有太多的精力来育儿,所以母亲成为育儿的主力。因为更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可能事情较多,容易心烦,所以不知不觉就会采取简单直接的方法:严格或严厉。而父亲和孩子接触得少,很多小事不大操心,所谓稀罕还来不及呢,所以相对来说可能更容易耐心些,也就显得慈爱一些。
不过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严母慈父”可能与男女思维模式不同相关。
男人可能注重主要方面,对于长远的事情看得重些,所以对于细节和当下的一些事情不是太在意,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相对粗线条一些,所以容易放下,因而显得相对宽容、慈爱。
女人对主要方面和长远当然也重视,不过相对父亲更注重细节,对于当下和短期也比较重视,更细线条一些。因为关注细节,甚至执着于小事情,所以自然容易纠结、难以放下,所以显得不太宽容。而放不下,就容易对孩子当下要求太严、太高、太细、太急,所以可能不自觉地就严格一些,这是执着心态之下的自然表现。
当然,这只是带有倾向性的特征,具体到每个家庭区别不见得很明显。不过,宽容会孕育慈爱,不宽容是慈爱之敌,应该是一个普遍的心理规律。
有位大学好友全家来青岛玩,孩子还没上学呢,说起孩子的学习,妈妈满心的紧张,爸爸比较淡定,说:“着什么急呢?慢慢来吧,别给孩子那么大压力。”咨询当中很多妈妈相对着急纠结,而爸爸可能要淡定些,觉得差不多就行了,成绩也不要求马上那么好。
妈妈相对重视孩子的很多习惯,在这些习惯上要求太严。比如讲卫生、吃饭、睡觉、礼貌,常常为了这些小事而和孩子发生冲突,因而显得严格或严厉。而爸爸对这些事情相对来说看得淡一些,觉得无所谓,宽容一些,就显得慈爱。
严母和慈父谁是对的?
这个不可一概而论。因为各自有适用的情况,而且最好要把握好严和慈的度。
比如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虽然有些妈妈对孩子要求太严太高不好,但很多父亲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也可能会出问题。现在的学习难度和强度大,而且别人都很努力,如果孩子资质一般太疏忽、太懈怠了可能会出问题。
比如习惯,应该有所重视,有所不重视。卫生、吃饭、睡觉、礼貌可以顺其自然,学习、阅读的习惯要重视。
要求高,可能也没错,但不必要求马上达到,慢慢来。
把严母和慈父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各自的缺点可能就比较适度了。
严慈相济,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