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史,我们不难发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讲堂,也是终身的学院。古有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说的都是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今有不少家长为让小孩上重点不惜破耗重金。学区房,跨境学童等等词汇也出现了。为小孩选择更好的学习环境是正确的,毕竟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但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中华妇女连系会的一份资料批注,我国有接近75%的爸爸妈妈教育办法欠妥或严重偏离,只有不过25%的家教比较科学。由此不少学者呼吁爸爸妈妈不要以为教育小孩可以无师自通,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小孩是爸妈的镜子,爸妈对小孩的人格形成起关键的作用。家庭是小孩的港湾和出发地,爸妈是小孩走向成功的老师和助手。爸妈既要负责小孩的身心发育,也要负责小孩的智力发育。既要教会小孩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小孩学会做人。在小孩长大的路上,习惯和性格起着决定的作用,而小孩的习惯和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
那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交流是最重要的。不管多忙,每天抽出点时间和孩子闲聊或吃饭,彼此分享一下今天所遇所想,增加互相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如果连基本的交流都没有的话,彼此就会渐渐变得陌生,小孩会觉得你不关心他,自然也不会认同你所说的话了。
其次要把握好施压的度。完全没有压力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施压太大也不行,会让小孩喘不过气来。三年前我在一个补习班见到一位母亲逼她才上一年级的女儿背书的场面,那位可爱的小女孩只是背书的速度比其他孩子慢了一点,她妈妈很紧张,骂完小女孩后就在旁边看着她背,我记得小女孩是一边哭一遍背的。小小年纪,却要在妈妈满满的期待里学习,我为小女孩感到担心,同时也很希望她能健康成长。
最后,要多点鼓励和认肯,少点批评和否定。小孩还在学习新事物阶段,犯点错误是难免的。这时我们应该要更多的肯定他所做的正确一面,然后帮忙孩子分析哪里做得不够好,下次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这样孩子就算做错了,他也还有信心去尝试,去摸索。而不是害怕尝试后失败的打击,变得做事畏手畏脚。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的家长在关心孩子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可以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