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孩童时就听过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讲的是李白小时候特别贪玩。一次,他在一条小溪旁玩耍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在认真地磨着一根铁棒。出于好奇心,他问老人磨铁棒干什么?老人告诉他是在作绣花针。这让李白非常吃惊,这么大的铁棒怎么可能磨成那么小的绣花针呢?老人告诉他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受了这个道理的启发,李白发奋学习,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人们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这一点没有错,但这故事本身存在着虚构的成份。
首先,古代的人决不会去作如故事中讲的那种不计成本的事情,既浪费原料又浪费人工地用铁棒磨针。其次,故事中说李白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强的人对什么都感兴趣,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而读书正能有效地满足这种心理需求,正好可以从中求到乐趣。所以,好奇心强的人多数喜爱读书。而故事中却一面说李白贪玩一面说他好奇心强,这就有些不能自圆其说了。
其实,李白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就是说他五岁已经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到十岁时已经能读懂多个流派书籍了。在古代,我国很多小说、戏剧的作者为了提高他们作品的可读性,通常使者用附会的表现方法。就是将虚构的故事附会到人们熟悉的某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的名下。这样作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让人们感觉好像真的发生过故事中的事情似的,以便易于被人们接受。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就是人们把虚构的故事,附会到了李白名下了。
在人类的远古时代,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宗教。宗教是当时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解释。在各种不同的宗教里,都有宣传本宗教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是虚构的,如佛教中沉龟浮木的故事、基督教中伊甸园的故事。而铁棒磨成针是道教中的故事,它要求人们在求仙的时候要,下定持之以横的决心,才会得道成仙。那么,宣传道教的虚构故事怎么就附会到大诗人李白的名下了呢?李白与道教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唐朝是道教盛行的朝代。道教在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李唐王朝的上层人物与道教保持着密切地关系。这样,在唐代的儒、释、道中,道教地位最高,大家熟悉的杨贵妃曾入道观作女道士,唐玄宗的女儿玉真公主就是正式的道士,唐代的皇帝、大臣中相信神仙、服用丹药的人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中,李白自然也就接触到了道教。李白青年时期,遇到当时地位极高的道教徒司马承祯。因为李白出生在当时的碎叶城,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地方,母亲是当地的胡人,所以李白与一般人的外表有不同之处。因此司马承祯说李白仙风道骨,如果修道定能成仙。李白对此深信不疑。后来,李白在长安作了一段翰林贡奉。受当朝权贵排挤,唐玄宗也认为李白非廊庙器,将他赐金还山了。这以后不久李白就接受了道箓,正式加入了道教。李白是知名度很高的大诗人,并且与道教有着这样的关系,宣传道教的故事顺理成章地附会在李白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