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云平台

文化生命

2015-07-14 07:05 来源:易信使 收藏 举报

人本是散落一地的珠子,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龙应台

所谓国学,从广义来说,就是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学问的统称。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无数的分裂、被侵略,而如今成为远古文明仅存的硕果,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仁人志士,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脊梁,更有在他们身后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民族认同感”,他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头上。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他好似一棵生长了上千年的参天大树,而我们就好似被他庇荫的小花小草,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春去秋来,花谢花开,人的生命诞生、结束,但你仰望头顶那棵树,应该庆幸他还活着!宋代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所谓“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古代读书人共同的心愿。古代读书人,他们读的书,主要内容就是“国学”,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延续下来,让这个文化生命得以一直延续,而正是这个文化生命,让我们的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刻能够万众一心,在沉睡中觉醒!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国家不断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和优良的文化,同时西方的学者也格外关注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许在我们孜孜不倦学习别人,甚至到了开始迷失自己的时候,别人反而从我们的文化当中找到了解决自身社会内部矛盾的方法。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重视家庭关系,因为我们的先贤认为,处理好家庭关系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甚至是成就事业的唯一途径。这就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的民族重视“孝道”。我们的先贤还认为,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讲求礼仪,表示出对别人的尊重,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此,我们的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

“孝”和“礼”作为最典型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它们就是这个文化生命的“个性”,失去了这些“个性”,即使你有着黄皮肤黑眼睛,我也不一定敢认出你是中国人。那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也许我们并不期望他成为“仁人志士”或者“中国脊梁”,但起码愿意让他在人群中做一个“被认同的中国人”。如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多学到一些古人为人处世、领兵打仗、治国治人的智慧,也许在几百年后,回望中华民族复兴的路上,还能够看到他留下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