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德语课间和同学讨论专业时,一个有关于中西方音乐在声乐审美和方法差异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此等差异,根据我所了解的知识分析原因得出:西方人的饮食是吃牛羊肉,喝牛羊奶,关键最重要的是欧洲气候以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日照充分。而西方人又喜食面食,把面食作为主餐,能量丰富。所以欧洲人个头在古时普遍大于东方人,盛产男中低音,男高音也有,但嗓偏大成材率较低。就因为人种关系,西方人的声乐都偏爱立体,丰富富含头声和胸声的音色。东方人喜食稻米,自古以猪肉为主食,除东北地区以外稻米生长周期快,储能少,自然人种偏矮小,共鸣小音色就尖锐,所以就爱发展音色中尖的部分和高的部分,就形成了地方民间戏曲以及日后的京剧。东西方声乐的审美就是因为环境气候和饮食的差异引起体格的不同形成的人种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的声音审美习惯。
既然我们学的是西洋的唱法,那肯定声音的审美也必须无限的靠近西方人。丰满,立体,明亮和头声伴随着胸声那就至关的重要。当然这些必建立在清晰的咬字和干净的音色上,你唱得老大一片连基本功都没过何谈追求洋味。干瘪紧卡的高音要来何用,甚至毫无规格的出大喉音,有用么?甚至我看到的一个优秀的小罗西尼男高音别人都是干净也在极力追求通透,何况一些嗓稍偏大的抒情高们呢?无论什么嗓,是大是小都得追求规范,通透,全面。而不是张口一喊海C,闭口一个海F,结果听的让人帮你使大劲儿,我建议个人回切把F练规范就不错了。
西方因为人种问题所以男高音普遍较少,而男高音普遍比较偏大高音一直都是问题。以前阉人歌手盛行时都是男人重小阉割长大后变成女声演唱女角,而在此之后由于人权的兴起社会风尚不再容忍此等作为,改由男生本色演唱。但高音一直都是问题直到后来出现了关闭唱法高音问题才逐渐得到完善和解决。我们不钻关闭这个牛角尖,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西方人因为嗓偏大必须依附这样的科学方法才能有音域上的提升,必须唱的丰满通透才会使得高音得以解决。但我们中国人不需要什么所谓关闭,高音一样高,声音一样脆亮,因为嗓小嘛,物理震动原理也是短小的物体发出的音高要高些嘛,自然高音方便也用不着这么换来换去的。因此西方人认为自己的唱法是最科学的,我们中国人认为京剧是最好的,所以也就产生了洋唱法在建国引进之初的土洋之争。
实际上未必西方的唱法就一定是最科学的,中国的戏曲唱法就是不科学的,就一定非要拿西洋的方法所谓的逐一去修正它。实际上只要音域宽广,音色好听就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科学的方法,也是大家都喜好听闻的歌声。但是我们既然选择的是西洋唱法,就得唱出最原滋原味的声音,符合西方听众的审美,大小嗓都得向西方审美靠近,有个误区是以为小嗓要唱出西方音色就得拉宽,那就大错特错,你唱的通透用上整体共鸣就行了。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习西方的声乐审美,学习文化氛围,体会他们的民族心态。无论通俗也好,民族也好,原生态也好还是美声也好都得唱得让各自的审美接受。而不能另行一套,比如你用演唱咏叹调的技术去唱教堂歌曲,肯定第一时间就会被主教轰下台《开个玩笑》
我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文献是讲老帕以前高音很不方便,而且根本就上不去,后来也是通过多年的磨合才出现了雄浑激昂的海C。戴玉强以前连A都站不住,也是到后来成为优秀的男高音。真正嗓音特别好的美声男高音是没有所谓的天然高,都是后期拥有特别好的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嗓音的音域和威力。卡鲁索也是这样虽有好嗓音早期时高音上不去声音卡被说成刮玻璃的声音,但后来的成就却无人企及。
所以常人对于高音理解有误,高音之美不再高,而在质。歌声的审美不再热闹,而是技术是否依附于风格,当然又高又有质又符合西方审美最佳。无论是对于学术,还是对于艺术,我们都应该本着认真·严谨 ·踏踏实实的态度,切忌好高骛远,任何先进的思维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好比万丈高楼从地起,地基不稳房先倾。又好比基本的加减乘除心算未过关,公式未记牢就去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样,到头来什么奖项也拿不到也荒废了本来学业白花时间不见效率不如耍好。
对于天生小嗓条件偏好拥有很好的天然高音的人,因踏实下来做好高音的规格建立,也应时常练练中声区打好气息基础。对于天生大嗓条件偏好却没有自然高的人来说,也不用气馁。要明白高音始终是会有的,先使中声区拥有良好的声音规格后在逐渐拓展音域,不能超之过急反坏嗓。若还不行得多在声音规格上下大功夫,规格一正高音自来,或许不太辉煌也不能急,机能未到不可强求。在所有的规格基础做好之后在追求西方音色,高音的辉煌也只是时间问题,只要你顺着走下去始终不会有问题,但切记一定得有非常激昂雄浑的头腔和面罩,并且一定得非常干净细腻和链接。不踏踏实实做好这些,一切理论皆枉然。声乐和做人一样有他的原则,但很大程度上也是感性的,因此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