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不要随便给孩子的交往能力下定义
孩子面对一个陌生或者不熟悉的群体,本身出现的怯懦与羞涩是正常的反应。家长没有必要因此把孩子归纳为“内向”或者“不善交流”的行列。尤其是在春节,很多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回到老家,见到许久不见的不同亲人,总会要孩子给长辈问候,但是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亲人,自然产生的抵触或者不安全的情感家长是应该理解、接纳的。
可以提前把家乡过年的习俗讲给孩子听,也可以提前交待给孩子一会儿会见到谁,应该称呼什么等等。这样给孩子一个心里准备的时间,让孩子可以从容面对。
越是人多热闹的场合,家长越要忌讳过于谦逊或者贬低、吹嘘孩子;实事求是的叙述孩子,给孩子留有自我的空间。也要告诉孩子,礼貌待人是他们必须要遵守的社会公德与做人准则,在礼貌的基础上,可以有自我选择与发挥的余地。他可以选择继续交流或者自行玩耍,不强求孩子必须要做什么。
第二,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相互交流玩耍,体会交往的乐趣
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是可以快速的和同龄孩子玩到一起的。当大人们聚会的时候,不要忘记了给身边的小不点儿们一个空间,让他们自由的交往。孩子们往往很快就会找到共同话题,讨论的不亦乐乎,或者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同样乐不思蜀。
家长们就不要在这个时候给自己的孩子下定义:我家这孩子就是内向、我家这孩子就是淘气、我家孩子……也不要张口闭口就去攀比:你看***多大方,你再看看你……越是如此,孩子越会按照自己原来的样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孩子们之间玩耍,如果有孩子落单,可以适当的帮助落单的孩子融入集体,但最好是建议由孩子里面最活泼的那一个来邀请而不是家长硬往里面推。而孩子们之间如果不慎起来冲突,在他们能解决的情况下,家长也没有必要参与其中,如果中间的确是需要家长的帮助,家长最好也只是穿针引线而不能去做直接的裁判。
渐渐的孩子就可以感受到交往的乐趣,也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沟通。
第三,让孩子随时感受到人际交往的美好,不做井底之蛙
有条件的家长就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四季变迁美好河山,在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物出现,也会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需要面对。这样就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人际交往的前提与谈资。
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去旅游,那么家门口的公园、小区的活动场所包括春节回老家,也都是很好的环境,鼓励孩子走出去,多和其他人接触交往。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看看花开花落,老年人的广场舞,小朋友之间的游戏,让孩子参与进来。
只要多带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幸福美好的一面,他也实地感觉到了生活中的随时随地的美好,心灵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升华,还有什么担心会没有谈资呢?
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家长心怀美好,孩子就会盛开心灵之花,家长与人交流落落大方,孩子自然也会取之一二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