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工作忙,社会缺乏育儿和托幼的公共服务,不得不请老人出山
“隔代抚养”现象在中国如此普遍,既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历史原因,中国素有“几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传统家庭文化,更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
年轻的父母由于就业、求学等种种原因无暇照顾、教育幼儿。而社会对这方面的补偿作用未真正加强,中国0~3岁的幼儿的抚育机构还未健全,且收费颇高,以福建省为例,92万多3岁以下的小孩,入托的才2万人。幼儿园也不能很好满足家长的需要。幼儿园、小学大多在下午3、4点钟就放学,而一般父母则要到6、7点钟下班,更不用说超时加班或者节假日加班的情况。于是祖父母就承担起辅助双亲甚至是替代双亲教育孩子的责任。
更不用说身在农村的劳动力为寻求生活出路进城打拼,多不具备带孩子进城的基本生活条件,只得把子女的教育抚养留给了老一辈。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隔代抚养有更加扩大的倾向。
既然“隔代抚养”无法避免,想办法进一步改善自然是必不可少1999年中国刚刚进入老年社会时,老少共融的问题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有学者提出,每一个父母,每一个隔代家长,希望都能够掌握让自己的晚辈健康成长的知识。但直到现在,社会还没有研究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隔代教育办法。相比之下,批判隔代教育的声音却一刻也没有消停。
事实上,怎样与孩子相处已成为国外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如日本的这种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完成,他们有很多老年大学、老年课堂或社区学院。美国社会提供的支援类型更多,一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通过各种途径向政策制定者发出呼吁,为隔代教养中的祖孙争取到政策性的福利和支援;二是上述人群及慈善机构以实际行动从多方面帮助处于隔代教养中的人,如为祖辈组织支持团体,让他们有机会相互交流,共享某些应对困境的资源和方法;免费为祖孙提供心理咨询、教养技术训练、交往技能训练等,甚至提供探视亲人的交通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