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孩子回家后就闷闷不乐了,觉得跟同学没有了共同话题。”开学第一天,陈先生的儿子浩浩就遇到了难题,原本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变得“相对无言”。细究之下,原来是以前玩得比较好的同学在这次寒假都出国玩了,回来后各自交了一份假期生活的手抄报,分别游了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大伙儿在交流出国经。浩浩只有听的份,根本插不上话,感到被冷落了。(3月4日南方都市报)
随着寒假结束,小学生开始了又一年的学习生活。刚刚过完寒假的孩子们,自然要跟小伙伴们分享一下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遑论一些学校还布置了关于“假期去哪儿了”的作业。新学期伊始,小学生分享各自假期生活,促进知识交流的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小伙伴们之间的友谊。这自然是极好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假期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在分享假期见闻的基本人际交流中获得预想中的收获。有小学生因条件所限无法出国游玩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分享出国游玩快乐时,因插不上嘴而备受冷落。
应该看到,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生利用假期出国游学越来越受到社会青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学生假期出国游学对开拓视界、接驳现代理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或许是当下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学生出国游学项目方兴未艾的原因之一。
在时代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呈现炸裂式发展的当下,小学生出国游学的积极意义无需赘言。然而,鉴于不同家庭在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小学生出国游学应坚持家庭基础上的自主决定,而非通过老师布置相关作业进行“捆绑推销”。老师布置出国游玩作业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却忽视了学生家庭背景的参差不齐,这就给家庭条件不允许出国游玩的小学生设置了人为障碍。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显然是对科学教育理念的悖离。
开学最怕老师问“假期去了哪儿”,不仅是那些无法出国游玩的小学生面对的难题,更让学生背后的家长头痛。老师阅读学生假期出国游玩日记“感觉就像看 列国志 一样”,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无法出国游玩的学生,遭遇的不仅是冷落,甚至还有特殊色彩的教育歧视。“放假去了哪儿”,不仅是小学生的考题,更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所无法回避的公共话题。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出国游学远非一句话那么简单,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必须的。这对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显然是一个难题。虽说家庭在孩子教育投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对一些弱势家庭而言,出国游学确实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出国游学项目的效果与成本是否相符,也引发了社会质疑。
小学生假期出国游玩,最好坚持家庭自愿原则,学校不应过多干预,更不该借“布置作业”的方式“逼迫”学生。在看到小学生出国游玩的积极意义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它所带来的消极可能。在小学生出国游玩这个话题上,攀比风气在家长和小学生之间都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不良风气使得尚无成熟心智的小学生在健全人格发育方面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销蚀了出国游学应有的意义。这对小学生的人格养成,以及科学教育理念的培育,显然都是一种戕害。
作者:凌国华
相关标签:小学生